水脉丝路

席会东

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副教授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文明之源。发祥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今伊拉克)文明,发祥于尼罗河的古埃及文明,发祥于印度河和恒河的古印度文明,发祥于黄河和长江的中华文明,并称为世界古代四大文明。发源于地中海的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大西洋的欧洲近代文明也与水脉息息相关。

丝绸之路是欧亚大陆不同族群的商贸往来和文明交往之路,从亚欧大陆南边的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中部的沙漠绿洲带、北方的草原地带,东西横贯辽阔的欧亚大陆,连接了太平洋、印度洋沿岸众多的港口和岛屿,促进了欧亚大陆不同区域的物种传播、族群融合、商品交换和技术交流,推动了华夏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欧洲文明、草原游牧文明的汇通和交融,是人类历史上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图1世界丝绸之路示意图

水脉孕育滋养了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推动着不同文明交往通道——丝绸之路的形成、发展与繁荣,并见证了欧亚大陆文明的兴衰变迁、族群的迁徙融合。文明发展和丝路繁荣也推动着人类对水脉开发利用能力的不断提升,进而不断改变自然水文形态和格局。人类围绕水脉的开发和丝路的开辟展开恢弘的世界历史长卷。一部人类文明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类与水脉之间永恒互动的历史,而一部人类文明交往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丝绸之路形成发展的历史。

丝路水脉

丝绸之路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丝绸之路主要包括四条路线:

(1)沙漠绿洲之路,核心段落位于干旱缺水的内陆亚洲沙漠绿洲之间,从中国陕西西安或河南洛阳出发,沿渭河流域向西,越黄河经甘肃河西走廊、新疆、中亚,通往南亚、西亚,进而到达地中海沿岸直至意大利罗马,兴盛于汉唐时期。

(2)海上丝绸之路,也称“瓷器之路”“香料之路”“书籍之路”,分别经由中国东海的泉州、宁波,南海的广州等地,浮水扬帆,向东通往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向南向西通往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和南欧,兴盛于宋元时期。

(3)北方草原之路,又称“金银之路”“皮毛之路”,从中国陕西长安或北京出发,向北经蒙古高原、欧亚草原,在向西通往中亚、西亚、欧洲。

(4)南方丝绸之路,又称“高山峡谷之路”,是从中国四川成都,向西南到印度,再通往中亚的道路;唐代还开辟了从长安出发,向西经甘肃、青海到达西藏,进而通往印度的“唐蕃古道”;另有从四川和云南出发,向南经由缅甸或西藏通往印度的“茶马古道”,这些都属于南方丝绸之路。

狭义的丝绸之路主要指横贯欧亚大陆中部的沙漠绿洲之路,起源于西安和洛阳,经甘肃陇西、河西走廊、新疆进入中亚,从中亚向西经中东抵达欧洲。隋唐繁荣时期的沙漠绿洲之路以甘肃敦煌和新疆葱岭喀什为界,分为东、中、西三段。西安至敦煌间的东段分为南、北路和青海道等三条通道,敦煌至喀什间的中段分为南道、北道和新北道,喀什以西的西段也分为北道、中道和南道。

图2欧亚大陆地貌形态与陆上丝绸之路线路图

隋唐丝路繁荣时期东段南路的大体走向是从长安出发,沿渭河河谷向西,经咸阳、扶风府(今陕西凤翔)、陇州汧源县(今陕西陇县)、陇山,转而沿陇山西南行,经清水至秦州(今甘肃天水)西行,经伏羌县(今甘肃甘谷)、渭州襄武县(今甘肃陇西)、渭源县、临州(今甘肃临洮),由庄浪河北上,经广武县(今甘肃永登)、凉州昌松县(今甘肃古浪),至姑臧县(今甘肃武威)与北道合,西行经删丹(今甘肃山丹)、甘州(今甘肃张掖)、肃州(今甘肃酒泉)、瓜州(今甘肃安西)等地至敦煌。

东段北路从西安出发,沿泾河河谷向西北行进,经奉天(今陕西乾县)、邠州(陕西彬县)、泾州(今甘肃泾川)、平凉弹筝峡,转而向北,经原州(今宁夏固原)至石门关,由此向西,经会州(今甘肃靖远),自乌兰关渡黄河,西北行至凉州姑臧,与南道合,沿河西走廊,至甘州、肃州、瓜州、敦煌。

东段青海道从兰州或临州西行,沿洮河、湟水西进,经河州(今甘肃临夏)、鄯州(今青海乐都)、鄯城(今青海西宁市),转而西北行,渡大通河,越大雪山(祁连山),经大斗拔谷(今扁都口)至删丹县,与北道合,至甘州、肃州、瓜州、敦煌。

中段南路从敦煌沿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绿洲向西,经楼兰(今新疆罗布泊西北岸)、于阗(今新疆和田)、莎车,穿越葱岭今帕米尔到中亚。中段北路从敦煌向西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绿洲行进,经楼兰(今新疆罗布泊西北岸)、库尔勒、龟兹(今新疆库车)、阿克苏、疏勒(今新疆喀什),穿越葱岭到中亚。中段新北道从敦煌向西到伊州(今新疆哈密)、西州(今新疆吐鲁番),沿天山北麓经巴里坤、乌鲁木齐到伊犁河,沿河谷西通中亚。

沙漠绿洲之路、北方草原之路和南方高山峡谷之路又可以统称为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人类文明交往的主要路径。四条路线或是傍水骑乘而行,或是携水乘驼跋涉,或是浮水扬帆远航,或是逐水骑马而进,将水脉所孕育的绿洲、港口串联起来,使欧亚大陆的不同文明由隔绝孤立走向交流融合,使不同族群由区域史形成相互联动的世界史。

水脉滋养丝路文明核心区

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在黄河中下游,由汾河、伊洛河和渭河等黄河支流所滋养的晋东南、豫西北和关中平原东部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和核心区。传说时代的三皇五帝,有明确文献和考古发现证实的夏商周三代都邑,包括尧都平阳(山西临汾陶寺)、禹都阳城(河南登封),夏都安邑(山西夏县)、商都亳殷(河南安阳)、周都丰镐(陕西西安),再到后来的秦汉隋唐首都长安、洛阳,都位于黄河中游众多支流附近的阶地或黄土台原之上,形成了绵延不绝的华夏文明。

黄河的支流洛河和渭河流域,是中华文明最为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洛河流域的伊、洛、瀍、涧四水,滋养了河洛文明核心区,孕育了夏商、周汉、魏晋、隋唐古都洛阳。渭河流域的泾、渭、涝、沣、滈、潏、浐、灞等八水,滋养了关陇文明核心区,孕育了周秦汉唐四大统一王朝,形塑了西周丰镐、秦咸阳、汉长安、隋唐长安四大盛世都城,从而早就了丝绸之路起始端的核心区。

图3清乾隆王太岳《泾渠志》()之《关中古渠全图》长安八水与关中古渠

洛河流域和渭河流域是中国北方农业文明的起源地,也是水脉开发利用的核心区。周秦王朝开始大规模改造利用天然河流,兴建水利工程,开凿运河,为建立统一盛世王朝和宏伟都城奠定了经济和社会基础。秦人兴修郑国渠和都江堰,推动了为秦国经济繁荣,为统一六国的奠定了基础。西汉兴修白渠取代郑国渠,又开凿六辅渠、灵轵渠、成国渠和龙首渠,引泾水、汧水、渭水和洛水灌溉农田,依托渭河流域的天然河道,开凿西起长安城,东到渭河入黄处的漕渠,兼有漕运与灌溉双重功效,为西汉首都长安城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丝绸之路全线贯通后,西汉长安城成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并逐渐发展成为国际性的大都会,与西方的罗马城并列为丝绸之路东西两端的璀璨明珠。

隋代重新实现统一后,营建了规划严整、规模宏大的大兴城,开凿横通东西、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体系。唐代修复关中地区固有的漕渠、成国渠,将白渠扩建形成太白、中白、南白三大干渠,连同新建的虢县(今宝鸡)升原渠、高泉渠,郑县(今华县)利俗渠、罗文渠,以及华阴敷水渠、蓝田灌渠、鄠县(今户县)渼陂渠等水利工程,构建起东西横贯渭河流域关中平原的灌区体系,极大地促进了关中地区的经济繁荣。在此基础上,唐朝开拓丝路,扩建长安城,营建大明宫,奉行对外开放政策,各国使者、留学生、僧人在长安平等交往,佛教、道教、祆教、景教等各种宗教和平共处,使得长安城成为人口百万的世界第一大国际化大都市。

图4元李好文《长安志图》()之《泾渠总图》

汉唐丝绸之路的繁荣,推动了枢纽城市的繁荣,长安、洛阳、敦煌、撒马尔罕、伊斯法罕、大马士革、君士坦丁堡、罗马等陆上丝绸之路枢纽成为繁荣的国际性都会。

水脉造就丝路黄金段

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之间,形如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走廊,因在黄河以西而称“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历代均为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和经略西域的战略要地,汉唐以来,成为“丝绸之路”一部分,也是中国同西方进行交流的重要国际通道。

河西走廊地处干旱地带,祁连山北麓的倾斜平原和冲积平原是河西走廊绿洲主要的分布区,其余地区主要是风蚀和剥蚀形成的戈壁和荒漠。河西绿洲主要依赖祁连山积雪和冰川的融水滋养、灌溉,以黑山、宽台山和大黄山为界分为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三大内流水系。石羊河水系位于走廊东段,滋养了武威(凉州)盆地。黑河水系介于大黄山和嘉峪关之间,孕育了张掖(甘州)、临泽、高台之间至酒泉(肃州)间的大块绿洲,是河西重要农业基地,所以自古就有“金张掖、银武威”之称。疏勒河水系位于走廊西端,中部为疏勒河中游绿洲和党河下游的敦煌绿洲,滋养了敦煌、瓜州、玉门等名城。

在祁连山冰雪融水的滋养下,河西走廊形成串珠状的绿洲名城和多彩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既有草原牧场、绿洲、沙漠、雅丹、雪山等风景名胜,又有长城烽燧、石窟壁画等人文旅游景观,还有浓郁的民族文化风情,造就了丝绸之路的“黄金段”。

图5台北故宫藏明洪武()《南京至甘肃驿铺图》肃州(酒泉)段丝路山水城池

水脉支撑丝路核心段并影响丝路走向

从河西走廊向西便进入丝绸之路中段的西域新疆。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区段,也是当代中国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新疆远离海洋,干旱少雨,形成广袤的戈壁和沙漠,属于明显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对于水资源的需求尤其迫切。

新疆的水资源主要依赖高山冰雪融水。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三大山脉的积雪、冰川形成塔里木河、孔雀河等众多内陆河,伊犁河、额尔齐斯河等北冰洋水系,汇聚成罗布泊(蒲昌海)、喀纳斯湖、博斯腾湖、赛里木湖等湖泊,进而孕育了天山南北两麓的众多绿洲和草原,南疆为绿洲文化区,北疆是草原游牧文化区。发源于天山、昆仑山和葱岭的一条河流往往滋养一块或一串绿洲,而一个绿洲便养活一方人,南疆塔里木盆地南北两缘形成串珠状的绿洲城邦。西汉时塔里木盆地南北两缘以农为主兼事畜牧的绿洲城邦有30多个,主要有楼兰、车师(今吐鲁番)、焉耆、龟兹(今库车)、于阗(今和田)、疏勒(今喀什)等,到东汉时分合演变为50余国,正是这些绿洲城邦支撑着丝绸之路的畅通。

图6南宋僧志磐《佛祖统纪》()之《汉西域诸国图》

由于这些城邦长期的农牧产生,历代中原王朝派驻西域军队的屯垦,以及气候变化等原因,新疆冰川融水形成的天然河流不断发生变化,依托这些河流的绿洲城邦也随之发生转移或衰落消亡,进而引起串联这些绿洲城邦的丝绸之路的改道或兴衰。

总体来看,汉代塔里木盆地南北两缘的绿洲中心区普遍比今天的绿洲城镇更靠河流下游,也就是绿洲在不断沿着河流来源的方向溯源迁徙,说明两千年来新疆冰川融水形成的河流相对退化,而塔克拉玛干沙漠则在不断扩展。丝路南道即塔里木盆地南缘的绿洲中,西汉时期的精绝城即今尼雅古城,现在已处于今民丰县北多公里的沙漠之中;西汉时扜弥国即今克里雅河下游的圆沙古城,现已处在于田县北余公里的沙漠之中。丝路北道即塔里木盆地北缘的绿洲中,汉时的轮台至渠犁一带,原是汉朝西域都护驻军屯垦区,今已深陷沙漠。拥有四千多年历史、两汉时期高度繁荣的丝路重镇楼兰(鄯善),在公元4世纪时,由于孔雀河和塔里木河河水的改道断流,罗布泊(蒲昌海)水体消失,导致楼兰人去成空,沦陷于沙漠之中。南疆绿洲大幅度的溯源位移也带来了丝路南北两道的改道和转移。

图7台北故宫藏明嘉靖()《西域土地人物图》哈密至阿克苏段

由于水源对新疆绿洲生存、维持戍守驻军给养和维系丝绸之路至关重要,汉唐、清朝中央政府都非常重视在新疆的水利建设。唐朝在龟兹(今库车)、焉耆、于田(今和田)、疏勒(今喀什)安西四镇驻军屯垦,并在长期设为四镇之一的李白出生地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所在的碎叶川(今楚河)南岸开渠引水,垦荒屯田,维系西域稳定和丝路畅通。清代道光朝名臣林则徐在因鸦片战争而发配新疆后,积极投身北疆伊犁水利建设并勘查南疆八城水脉,留下千古佳话;清代历任伊犁将军阿桂、伊勒图、松筠、布彦泰等人都对新疆、尤其是伊犁的水利事业都做出过重要贡献。

图8中科院图书馆藏清嘉庆《伊犁总统图说》()之《新疆总图》新疆水脉丝路城镇

水脉滋养丝路枢纽

中亚是欧亚大陆商贸往来和文明交往的十字路口,向南是印度,向北是欧亚大草原,往东是中国,向西是波斯、罗马,是丝绸之路东西南北交通的枢纽。唐代中亚粟特何国都城的门楼上,东边绘唐朝皇帝,北面画突厥可汗,南面绘印度国王,东面画拂菻(东罗马)皇帝,生动表现了中亚地处欧亚文明十字路口和丝绸之路枢纽的地缘格局。

同新疆地缘结构相似,中亚南部主要是绿洲定居文化区,北部是草原游牧文化区,两者同样仰赖于高山冰雪融水形成的河流。滋养“河中地区”的阿姆河和锡尔河极其支流是中亚文明的母亲河,也是汉唐丝绸之路上商贸往来和文化传播的主要承担者粟特人的故乡。

阿姆河和锡尔河源自帕米尔高原,在广袤的克孜勒库姆沙漠南北两侧向西北方向流淌,在沙漠边缘形成了走廊,最终注入咸海,滋养了乌兹别克斯坦全境和哈萨克斯坦西南部一系列串珠状的绿洲,形成了碎叶(今吉尔吉斯托克马克)、撒马尔罕、布哈拉、希瓦等丝路名城。

撒马尔罕在粟特语意思是石城,地处泽拉夫尚河(意为流金河)谷地绿洲,是中亚伊斯兰化以前是粟特文化之源和康国都城,丝绸之路上重要的枢纽城市和纺织印刷业中心,连接着波斯、印度和中国三大文明,伊斯兰化以后是花拉子模、伊朗和帖木儿帝国的都城,长期是中亚第一大城市和文明中心。

图10尚友堂题记明嘉靖“蒙古山水地图”摹绘本撒马尔罕城段

图11法国国家图书馆藏亚伯拉罕《加泰罗尼亚地图集》()中亚段丝路城镇驼队

布哈拉古城的粟特语含义为“幸运之地”,其周围是大沙漠,但城东面的泽拉夫善河和南面的阿姆河则为其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水源,老城中心是居民饮用和生活用水的古老蓄水池。

从布哈拉往向西,在沙漠中穿行近公里才能到达古城希瓦。希瓦位于阿姆河汇入咸海前形成的三角洲,传说是诺亚的儿子闪(Shem)在沙漠中的清泉边所建,长期只是丝路上规模不大的中转站。16世纪,由于阿姆河改道,花拉子模旧都玉龙杰赤(今库尼亚-乌尔根奇)失去了水源,希瓦便取而代之成为汗国的都城,在其鼎盛时期是国际贸易中心之一。

中亚西边的西亚和欧洲,无论是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还是罗马帝国与东罗马帝国,其兴衰都与水脉密切相关,并与丝路形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图9台北故宫藏明嘉靖()《西域土地人物图》天方(麦加)至鲁迷(伊斯坦布尔)段

图13奥地利国家图书馆藏5世纪罗马帝国《波廷加地图》君士坦丁堡段丝路水脉

生态文明建设与丝绸之路复兴

年11月,中共十八大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描绘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强调,城镇化建设,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随着年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丝路沿线的流域治理,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复兴丝绸之路的重要内容。

在此背景下,丝路中国段沿线区域纷纷制订流域治理规划。在古丝路起点,陕西省和西安市制订了恢复“八水润长安”的战略规划,保护秦岭,涵养水源,整治渭河及其支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再造关中大地秀美山川。在丝路黄金段,甘肃启动了敦煌绿色屏障西湖湿地保护、祁连山冰川保护、黑河、石羊河沙化盐碱化治理等流域治理工程,着力再现丝路黄金段辉煌。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新疆全力推进天山、阿尔泰山天然林保护,启动伊犁河谷生态防护,实施了博斯腾湖、赛里木湖等湖泊环境治理,为重现丝路辉煌、再造大美新疆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核心国家,中国将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丝路沿线流域治理,为国际社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曾刊于《水与中国》年第1期。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4ZDB)、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15JK)、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3AZD)、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3JJD)资助研究成果。感谢作者授权转发)

赞赏

人赞赏









































第一家白癜风医院
北京哪个医院白癜风专科好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enanshengzx.com/hnzx/620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