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于国强,男,蒙古族,籍贯伊金霍洛旗,年参加工作,鄂托克前旗地方考古历史研究专家,现任鄂托克前旗文联主席。年进入文化战线以来,长期从事绘画及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在地方历史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考古学论文多篇,同时受邀在中央电视台节目中及内蒙古电视台专题节目中讲述鄂前旗历史文化。先后担任了鄂托克前旗建旗20周年、30周年展览总策划及延安民族学院城川纪念馆展览大纲编撰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隋唐时期的鄂托克前旗 隋朝(年-年),是五胡(“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十六国后汉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年的南北分裂局面。隋建立后沿用北周行政建置。隋开皇二年(公元年)突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开皇三年(公元年),隋废除郡级行政区,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统县二级制。原设在长泽县的阐熙郡和下辖的山鹿、新囧二县全部并入长泽县(城川古城),归夏州管辖。鄂前旗南部苟池附近的盐州治所五原郡改为五原县。西部为灵州治所灵武县辖区,废普乐郡。隋朝建立后,北方突厥势力仍十分强盛,屡犯边地,隋文帝不得不出兵迎战,并在北方修筑长城。隋朝修筑长城的规模较小,多是在前朝长城基础上做些修缮。史载隋文帝时期修筑长城共四次。鄂前旗南部隋长城是隋文帝第二次修长城修筑(第一次在山西境内)。据《资治通鉴》载:开皇五年(公元年)“使司农少卿崔仲方发丁三万,于朔方、灵武筑长城,东距河,西至绥州,绵历七百里,以遏胡寇”。西起今宁夏灵武县黄河东岸(鄂前旗上海庙镇西),经鄂托克前旗南部入陕西抵绥德。《资治通鉴》载:“东距河,西至绥州”,当为“西至河,东至绥州”之误。隋长城遗迹经考古调查位于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特布德嘎查境内。鄂托克前旗隋长城位于明长城以北,与明长城走向一致。开皇十八年(年),东突厥南下降隋,隋文帝册封其突利可汗为“意利珍豆启民可汗”,隋政府并迁其属于黄河以南,夏、胜二州之间河套地区,鄂前旗东北部属于这一范围。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年)隋改州为郡,实行了郡县制。灵州改为灵武郡、盐州改为盐川郡、夏州改为朔方郡。在灵武、盐川一带设军府以防突厥(今鄂前旗西南部)。隋末割据势力群雄逐鹿,大业十三年(公元年)朔方郡守将梁师都杀隋官,占据盐川郡,攻取雕阴,延安等地,称帝,国号梁,北附突厥。鄂前旗成为梁师都割据范围。 (中国历史图集隋时全图) (中国历史图集隋朝河套地区图) 唐朝(年—年),是中国国力最强,历时最长的王朝之一。唐时鄂前旗分属灵州、夏州和盐州管辖,均属关内道。唐朝初年的突厥、吐谷浑与唐为敌,支持北疆的梁师都等割据势力,威胁着北疆的安全。唐武德元年(公元年),改盐川郡为盐州,领五原、兴宁二县。是年,移州及县寄治灵州。武德年间,特别是武德五年(公元年)以后,突厥对唐朝的大规模入寇逐渐增多。在鄂托克前旗南部发生十五万骑围灵州,入五原等较大战役。贞观元年(公元年)废盐州,五原县入灵州。贞观二年(公元年)平梁师都,复于旧城置盐州及五原、兴宁二县,隶夏州都督府。是年,改隶灵州都督府。同年,柴绍率军击灭割据朔方(治今内蒙古乌审旗与靖边交界白城子)的梁师都,占据了便于反击东突厥的军事要地。贞观三年(公元年),太宗合兵十多万,全部受李靖节度,分道出击突厥,俘虏颉利可汗,灭东突厥,突厥投降唐朝的有十多万人。唐太宗李世民“处突厥降众,东自幽州,西至灵州;分突利故所统之地,置顺、佑、化、长四州都督府;又分颉利之地为六州(丰、胜、灵、夏、朔、代),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以统其众”。贞观四年(公元年)至十三年的长州都督府治所在长泽县(今城川古城,前身是北宁都护府)。其时唐庭以突厥“留河南地不便”,迁其众于漠北。因其不为漠北可汗所容,十万众南渡河重回夏州一带。贞观十八年(公元年)至十九年,唐大举出兵,灭了漠北突厥薛延陀部。调露元年(公元年),唐为安置原突厥中的粟特昭武九姓部落在灵、夏、盐三州之间始置鲁、丽、含、塞、依、契六州,当时称为“六胡州”。为加强对崛起的后突厥势力的防备,武则天命李峤督筑“六胡州”。武则天长安四年(公元年),六胡州被并为匡、长二州。中宗神龙三年(公元年)在盐州白池县(鄂前旗北大池古城)北八十里的灵州辖境内置兰池都护府(鄂前旗9座唐代古城里未确定的7座之一),以部族酋长康待宾为首脑,撤销匡、长二州,分六州为县。开元九年(公元年),兰池州都督康待宾反叛,率七万之众攻陷六胡州,进逼夏州,被朔方总管王睃讨平,史称“康待宾之乱”。第二年康待宾余党再次反叛。此时昭武九姓的3州(匡、长、兰池)“复分为鲁、丽、契、塞四州”。开元十一年(公元年)强制迁“六胡州”五万余人到江淮诸州。此时党项已进入陕北一带。开元十八年(公元年)恢复匡、长二州建置。开元二十六年(公元年),又将这些外迁的胡户放回故地,以宽宥之意设宥州(鄂前旗敖镇附近)及延恩、怀德、归仁三县处之。其中延恩县设在旧匡州,归仁县设在长泉县,怀德县设在塞门县。天宝年间(公元年),将宥州寄置于经略军(鄂托克旗境内),原宥州改名宁朔郡。五原县改为五原郡。“安史之乱”爆发,六州胡被裹挟于叛军行列,对当时唐王朝李享登基的政权中心灵州大都督府构成威胁,上命郭子仪,诣天德军发兵讨之。至德二年(公元年),宁朔郡改为怀德郡都督府,乾元元年(公元年)又改回宥州之名。五原郡又改为盐州,辖五原、白池两县。宝应后(公元-年)宥州废。此后,六胡州和宥州区域没有建置,但“六胡州”区域地名称谓还在史籍中出现。德宗贞元二年(公元年),河东军马燧抗击进入河套的吐蕃时,宥州管内“昭武九姓胡东走石州,降于河东节度马燧”。“燧至石州,河曲六胡州皆降,迁于云、朔之间。”可见六胡州粟特牧民此时进入了河东地域的云、朔二州区域。在旧“宥州”被废51年后,唐宪宗元和九年(公元年),重新在经略军置宥州,延恩县也侨置于此。元和十五年(公元年),为管理党项牧民建置新“宥州”,又将宥州移置夏州的长泽县(城川古城),宥州此时归夏州统领。此后文献记载吐蕃精兵屯聚六胡州之一鲁州,吐蕃破毁宥州,灵州节度使李进诚发兵于吐蕃激战于大石山,大胜之,吐蕃只好求和。长庆四年(公元年)重建宥州(现保留的城川古城),后属西夏,蒙元废。唐末黄巢起义时,唐王传檄全国勤王。党项族宥州刺史拓跋思恭出兵,联合其他力量共同击败起义军。战斗中,拓跋思恭的弟弟拓跋思忠战死。唐僖宗赐拓跋思恭为“定难军节度使”,后被封为夏国公,赐姓李。至此,党项拓跋氏集团有了领地,辖境包括夏、银(今陕西榆林东南)、绥(今绥德)、宥(今鄂托克前旗)、静(今米脂东)等五州之地,握有兵权,成为名副其实的藩镇。可以说唐代的新宥州是西夏建国的发祥之地。 隋唐时期鄂托克前旗最具历史价值的是具有鄂托克前旗区域历史和区域地标的“六胡州”和“宥州”古城址的发现和考古及历史地理研究成果,鄂前旗成为世界人类、历史、环境、地理学科所 鄂托克前旗古城址现发现有9座,已确定的有2座,唐“新宥州”—城川古城和“白池县”—北大池古城。由于“六胡州”和“宥州”繁琐的建置变迁很难将所有的古城址准确定位,需要未来的考古发掘和历史研究来慢慢揭开鄂托克前旗神秘的历史面纱。 (中国历史地图集唐朝全图) (中国历史地图集唐关内道) 鄂托克前旗的唐代城址 1唐新宥州城──城川城址城川城址是附近地区同时代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址之一。它是北魏建立的长泽县,西魏的阐熙郡,唐代的长泽县、长州和新宥州治所,西夏是宥州嘉宁监军司治所,蒙古废。 2唐白池县城──北大池古城北大池城址是唐代白池县治所,唐代废。后城墙墙体被辟为陶窑,烧制陶器,城周围有大量唐宋时期陶器碎片。 3巴郎庙城址巴郎庙城址是鄂托克前旗唐代六胡州古城群最西边的城址,它也是最有可能是鲁州、兰池州或兰池都护府的城址。 4查干巴拉嘎素城址查干巴拉嘎素城址是鄂托克前旗唐代六胡州古城群最中间且是最大的城址,城址保存较好,被沙土掩埋,疑是旧宥州治所。 5乌兰道崩城址乌兰道崩城址是是鄂托克前旗唐代六胡州古城群靠南的城址。 6包日巴拉嘎素城址(敖勒召其城址)包日巴拉嘎素城址是鄂托克前旗唐代六胡州古城群中部城址。 7敖高特尔城址敖高特尔城址是鄂托克前旗唐代六胡州古城群中部城址。 8苏力迪城址苏力迪城址是鄂托克前旗唐代六胡州古城群北部城址。 9呼拉呼城址呼拉呼城址是鄂托克前旗唐代六胡州古城群东部城址。 本期编辑:高玉梅 信息投稿邮箱: dscydmqq .怎样可以治白癜风如何治疗白癜风快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enanshengzx.com/hnzx/622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