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教河南人唱歌:”太阳啊,我伟大的母亲,你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还没唱完,河南人就说北京人:”你累不累啊,看我们是怎么唱的.”。河南人接下来唱到:”日头啊!俺里娘,你见天从东边日溜上去,从西边突路下来,你使里慌不使里慌啊?”。 正如这个段子一样,河南人一贯以憨厚朴实的形象示人,在各类影视剧中也多数扮演保姆、保安、农民等社会底层角色,因此给人的印象往往是负面的,同时也因为地域歧视和少数河南人给人留下的不好印象,河南人也被称为只有小幽默,而没有大智慧的人群。 河南从事搞笑艺人的并不多,稍微知名一些的演员如范军、范明、岳云鹏、曹随风,无一不给人一种外表质朴憨厚的既视感。我曾经觉得这可能是一种偶然,或者说河南经济欠发达,很多演员是从苦难中走出来的,因此才有这种感觉,但是反观当今或者老一辈知名演员,大多也都是贫寒中走向成功,这些演员,很少有这么有冲击力的质朴感。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全国不少地方都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地方艺术种类。比如东北的二人转、天津的相声,河南梆子,还有各地的评书、快板书、戏曲等等。其实河南传承和发展最好的艺术当数“豫剧”,其次还有河南梆子,以及其他非表演类文化,然而唯独缺少了幽默搞笑类艺术形式,不只是河南,其他如安徽、山东等文化大省皆是如此。 我想这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跟这些省份的生活经历相关,幽默性格每个人天生都有,但是幽默要形成一种艺术形式并且广为流传,悠闲富足的生活环境必不可少。自宋代开始,河南逐渐远离政治经济中心,生活渐渐贫寒,一个人饭都吃不饱了自然也就不会有人跑过去听几段相声乐呵乐呵。相反,河南的这种生活环境自然而然的就滋生了另外的一些艺术,比如“豫剧”,“评书”,这些剧种普遍迎合了贫困的老百姓的美好愿望及精神寄托。 因此河南没有形成幽默的艺术形式,并不表示河南人就没有幽默的性格,只是越发隐忍和含蓄。正如河南作家刘震云所说的,别地方的幽默或者是语言幽默或事儿幽默,河南人的幽默是雪山脚下的幽默,是根儿上的幽默,不是枝叶的。这可能和河南人生活的环境有关,历史上中原战乱频仍,人民生活很苦难,对待苦难河南人不是硬对硬,而是用幽默软化苦难、化解苦难。 河南人说话和别的地方是不一样的,这在对待死亡的态度上最为明显。年大饥饿,有个人快饿死了还留下了最后的幽默,他没有抱怨苦难,当他听说有个熟悉的人比他早死了两天,他说多活了两天,值了,非常震撼人心。刘震云说:河南人的这种幽默在日常生活、为人处世上可能要吃亏,因为人家往往把玩笑当成正经话听了,经常会产生误解。 我们可以说河南人的幽默是由内而外的,这不同于东北人由外而内的幽默,中原文化中的喜剧色彩更多的则是包容,虽然贫嘴,但是质朴性格中的憨厚永远在大是大非面前显得有一说一。河南人的幽默带有滑的因素,因此往往是占了小便宜吃了大亏,最后还要嘴硬。 相信随着河南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河南人的这种幽默也将渐渐由内向外展露出来。正如中国文化,当国民贫弱时,很多人崇尚外国文化,甚至不好意思展露出来,相信只要某一天经济反转,更多搞笑的河南元素及文化会呈现出来。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enanshengzx.com/hnxx/1593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