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气的国产大品牌必死 河南碧云天化妆品连锁机构总经理张煜东手稿在传统的CS渠道,化妆品连锁系统正在快速发展。 在一个区域内,拥有10家店以上、成规模的连锁系统很多,而且数量还在增加。这些连锁系统在当地已经具备相当的影响力,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在当地的网点已经接近饱和。再想发展,就必须跨出自己的区域,到另一个区域去开拓市场。 这样就遇到了一个普遍的问题——协调品牌。 原来所经销的品牌,在新的目标市场上已经有经销商在经营。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好退而求其次,寻找其他二、三线品牌作为替代。虽然新品牌的知名度不是很高,但迫于求生的渴望,连锁系统通过不断尝试,凭借较为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系统优势,慢慢摸索出相应的经营策略,支撑系统发展。而这些二、三线品牌,也随着连锁系统的发展而慢慢强大起来。在某些区域内,这些品牌的销量甚至远大于一线品牌,而且发展良性,后劲十足。鉴于此,这些品牌更加支持连锁系统,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相反,部分一线品牌,在这样的历史转折期却显得谨小慎微。 据了解,这些品牌几乎没有跟任何一个连锁系统全面合作,更谈不上未来发展的战略性合作。究其原因,还在于多年的精耕细作下,它们在CS渠道的网点已接近饱和,为了不与原经销商产生纠纷和冲突,便舍弃了连锁系统。 而现实的情况是,它们拥有的经销网点,大部分是从前比较“牛气”的单店。在连锁系统快速发展起来的今天,部分单店由于观念落后,思路不清晰,店铺发展趋于滞后,很多店铺处于举步维艰的状态。生意下滑,很少有人能反省自身,反而一味抱怨竞争对手抢了自己的生意。 所以,更是把店里拥有的好品牌当成“救命稻草”。 整体店销下滑,品牌销售也随之下滑。店主们知道,如果失去这些品牌或这些品牌被他们视为竞争对手的连锁系统拿去,对他们来说将会是灭顶之灾。基于这种认识,他们便死死撰着这些品牌不放——宁愿死在我手上,也不能让竞争对手拿去。 而对于这些品牌的代理商来说,宁愿维护这些老店,也不愿意跟连锁系统合作。 一方面,这些单店配合度高,有利润;另一方面,大系统提出的合作条件较为苛刻,同时也担心大系统大了更不好管理。所以宁愿舍弃大系统而维护现状。 知道这样的日子不会太长久,代理商们也在苦苦寻找出路。但是由于放不下现有的利益分配模式,便得过且过。作为服务商,代理商夹在中间,品牌和连锁系统都不是自己的,部分人便产生了“咋赚钱咋来”的想法。 对于品牌方来说,为了达到自己的销售计划,便希望代理商能多出货。“只要你不死我就拼命压货”,压死一个还有大批人拿着钱排队等着做。这也促使有的代理商不顾后果地存货,然后想方设法往外串货,导致市场一片混乱,目前市场上的大批串货就是很好的例子。 长此以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业和连锁系统的发展。 有的品牌商看到了连锁系统的发展潜力,想跟连锁系统合作,但是迫于代理商和原经销商的压力,只好作罢。况且跟连锁店合作,能产生多大的销量,还是未知数。又担心得罪了代理商和经销商,所以一直不敢轻举妄动。 也有的品牌商做了尝试,找了部分知名度较高的大系统合作,结果不尽如人意。因此就认为连锁系统不好操作。 其实他们忽略了一个问题——所选择的连锁店不一定适合,如部分品牌会选择业内非常知名、活跃的连锁系统,但这些连锁的实力却非名副其实。部分连锁系统凭着出色的交际能力和演说能力,在行业内具备一定的知名度,获得品牌方更好的政策。但是毕竟实力有限,最终的结果让品牌方失望,自家门店信誉受损,其他系统也跟着躺枪。 而事实上,真正具备实力的系统,在业内反而不是最出名、活跃的。这些店主忙于工作,根本没有更多的精力经常外出交际,为自己做宣传。他们系统依靠自己踏实的工作赢得市场。 因此,从品牌方的角度,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样的合作伙伴更有益于品牌未来的发展,从而找准合作伙伴。知名度不是唯一的考核标准,要知道,真正在做事业、有实力的人,往往都是很低调的。 其次,世间安得两全法,既不想得罪原代理商和经销商,又想通过与连锁系统的合作快速得到回报,这可能吗? 举个例子,与部分一线品牌洽谈合作的过程中,经常会面临连锁系统网点与原经销商发生重叠和利益冲突的状况。每当这个时候,对方便毫不犹疑地表示将优先保证原经销商的利益。品牌方这样的做法可以理解,也很人道。但将心比心,这样的做法对于连锁系统来所,难免有失公平。面对连锁系统未来的发展需求,也同样无法满足和支持。基于这样的情况,连锁系统不免要反问——既不了解,也不能满足连锁系统的需求,双方如何产生合作呢? 在没有大品牌支持的情况下,连锁系统虽然很难,但已摸索出相应的对应策略。事实证明,即使缺少部分大品牌,连锁系统依然得以发展,且势头不减。 张煜东与冯建军老师合影 合作双方本应互利互惠、合作共赢。 与大品牌合作,连锁系统固然是希望谋求未来的发展,拿现有的销量换取未来的发展空间,从而加速连锁系统的发展。但部分品牌显然只想借助连锁系统的店铺规模,填补自己的空白区域。 CS渠道发展初期,玉兰油等外资品牌确实很有底气,彼时还看不上CS店。但国内大部分品牌都看到了CS渠道的发展潜力,并专心耕耘,与化妆品专营店相互扶持。十几年下来,随着CS渠道的快速发展,这些品牌获得了渠道回报,品牌销售规模与实力大幅提升。相反,那些不重视渠道投入,跟不上渠道发展节奏的外资品牌,其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收缩。 时至今日,CS渠道内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批的店铺,由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没能及时调整经营思路,终究很难抵挡优胜劣汰的洪流。另一方面,各区域的连锁系统正在悄然崛起,成为渠道的新生力量。行业变革,洗牌加剧,连锁系统代替单店成为市场主流已是不争的事实。 反观如今的市场现状,大部分品牌虽然已坐拥数量庞大的网点,却有相当比例来自于单店系统。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大批的单店系统不断倒下,或者正在失去往日的生机。这也意味着,部分品牌赖以生存的中坚力量正在弱化。渠道、网点崩溃,玉兰油、欧莱雅等昔日王者在CS渠道的连年失利便是最好的案例。 品牌与终端是相辅相成的。 近几年本土品牌不断发力,在产品升级、营销策略、渠道研究等方面付出了很多努力,但品牌方的宏图大志,终究需要通过大量的终端网点的销售来达成。因此,渠道布局、网点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从去年开始,部分没能及早转移阵地,仍以弱小的单店系统为主要根据地的品牌,已经遭受到了市场优胜劣汰带来的不良影响。相反,那些看清渠道发展趋势,提早布局的品牌,懂得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于零售寒冬中舍得割肉,愿意与连锁系统共渡难关。未来,这些品牌,也将随着连锁系统的崛起,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期,一跃成为主流品牌。而现在比较“牛气”的品牌,将因失去强有力的合作伙伴而日渐衰弱! 历史洪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从本土化妆品连锁的角度,并不愿看到外资品牌重新入局。愿本土的大品牌们,能在这次变革中做出正确的取舍,这将考验操盘、决策者的战略眼光和胸怀。也许会很痛苦,但可以浴火重生。为民族品牌保存实力,于己,于国家都有利,也将是功德一件。 同时,也呼吁同行的连锁系统们,在自己发展的路上,对消费者做出负责任的引导,而不是盲目迎合。最大限度地支持国产品牌,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文中所有的观点,尽是本人有感而发。本着从业多年对行业的责任心,以及对国产品牌的无限热爱和担忧的心情,完成了此文。如有冒犯,还望海涵!也请广大同行批评,指正! 撰稿:河南碧云天化妆品连锁机构总经理张煜东精选导读《欢乐颂》也拦不住唯品会业绩增速放缓 资生堂中国又见曙光,旗下高端品牌要发力电商渠道 让顾客“下次再来”的15个技巧! 赞赏 长按北京哪有白癜风专科医院诚聘移动app后台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