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啊,农民伯伯要想富,少生孩子多修路。 今儿不一样了,互联网的春风吹遍华夏大地,挽住互联网的小手,才能更好发家致富。 用专业的词,这就是“互联网+现代农业”。 怎么搞? 大家都在炒,但搞起来却没那么容易。在网上买个种子化肥、卖个农产品,就是“互联网+农业”吗? 这只是最初级的。 (各大电商都看好农场大市场) 从今天开始,我们会陆续介绍一批在互联网+现代农业方面搞得好的企业,供大家分享他们的经验。今天的5个案例,都是来自上海的企业。他们入选了农业部“互联网+”现代农业百佳案例。 1 光明都市菜园 ——垂直自营B2C生鲜电商平台 一、基本情况 光明都市菜园是光明食品集团积极拥抱互联网、转型电商的重要战略创新项目,运营主体是集团下属上海都市生活企业发展有限公司。都市生活创立于年,长期从事线下生鲜农产品销售配送服务,打造了生鲜农产品全产业链运作平台,曾是光明食品集团的一张蔬菜名片,为上海市政府保障蔬菜上市供应的民生使命添砖加瓦。 (光明都市菜园网站) 年末,按照集团重大战略转型布局,企业踏上了二次创业的征程。年2月2日,光明都市菜园正式上线,定位于垂直自营B2C生鲜电商平台。平台打造了涵盖信息系统、供应链、商品采购、营销推广、售后服务等全功能的自营服务体系,覆盖PC+H5+APP+宅配的线上全渠道。在云南、四川、新疆等多地建立深入的采销联动合作机制,为用户提供肉禽蛋、乳制品、水果蔬菜、海鲜水产、休闲零食等8大品类近个精选SKU的商品。 公司深耕上海市场,自建生鲜电商业内领先的专业生鲜B2C配送中心,占地面积1万平米,打造了三温区一体化智能化的生鲜供应链管理体系。同时在全市范围自建物流站点15个,首创业内三温区全程覆盖的冷链落地配送解决方案。 光明都市菜园坚持做品质食材的初心,为用户提供丰富优质的商品、具有竞争力的价格,更放心更贴心的服务,力争成为华东地区领先的家庭美食电商,持续提升千家万户的生活品质。 二、主要做法 (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国内生鲜电商行业的发展有些年头。光明都市菜园作为后来者,从传统产业转型互联网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组建团队。企业从一号店、中粮我买、易果生鲜、本来生活、顺丰海淘等知名互联网企业和行业竞争对手寻找顶尖人才,打造一支兼具传统商业理解和互联网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专业团队。如今预判也似乎正在被验证:生鲜电商靠纯互联网的方式是行不通的。 上线不久,光明都市菜园为打响品牌,策划了业内第一个吃货节——光明吃货节。造节的势头化作一股橙色风暴迅速席卷整座城市。然而,很快企业就陷入了痛苦。业绩飙升,仓库爆仓,订单滞发,引发了数万用户的怨声载道。 当头一棒让光明都市菜园意识到,用户体验不好就意味着用户的流失。而用户体验又涉及到方方面面,如系统研发、商品采购、质检品控、仓储配送、售后服务等环节。 做农业的,不管是用传统方式还是互联网方式,都没有捷径可走。经此一役,更加坚定了光明都市菜园走重模式的决心。 一是投入重金对仓库进行技术改造,替代原本纯人工生产方式。一个库内同时布局常温、冷藏、冷冻三个温区,引入自动化流水线设备、标准化货架、电子标签和智能分拣系统、质检品控实验室等设备设施,大幅提升了仓库的产能和效率。这样的规格在农产品行业并不多见。 二是攻坚冷链配送方案。行业中最后一公里配送惯用泡沫箱+冰袋的“假冷链”方式,夏季往往会发生冰袋化水,对冷藏冷冻商品造成品质问题。企业经过数十次的实验改良,定制了一套移动可拆卸冰柜装载于电动车,即使烈日暴晒下18小时,温度变化仅1度。用户收到的冷冻商品也是梆梆硬的。 三是完善系统功能并提升性能。光明都市菜园在产品+技术的研发部门员工近50人,核心的系统架构和功能模块全部采取自主研发。随着移动购物的兴盛,企业在年末也推出了APP,并保持1周迭代1次的效率。迄今为止,企业已经获得了12项知识产权,同行中排在第一位。 行业对国企转型互联网普遍不看好。但在1年半的时间里,这家“初创”的互联网国企却异军突起,迅速地在生鲜电商行业打下基础,建成了一套完整的生鲜电商服务体系闭环,也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地位。光明电商也被视为国企中最有可能打破“魔咒”、转型成功的案例。 (二)万变不离其宗,商品和服务是出路 生鲜电商被大众熟知是从车厘子、猕猴桃的价格战开始的。近两年,行业中O2O、分享购、前置仓各种经营模式和概念层出不穷。随着年资本市场迎来寒冬期,行业出现大批企业倒闭潮、O2O关店潮。商品同质化、生鲜非标品缺乏标准化、冷链物流等成为行业发展瓶颈。 纵观中国农业发展规律,快不起来。在传统产业摸爬滚打,光明都市菜园CEO杨学军坚定地认为:生鲜电商终究还是要回归商业本质,好的商品加上好的服务才是出路。 光明都市菜园把目光聚焦在自身的产业资源优势上。7、8月正是吃葡萄的季节,光明都市菜园一头扎进位于母公司光明食品集团五四农场的基地,这里有华东区占地面积最大的有机葡萄园,出产光明心心牌有机葡萄。 光明都市菜园为这款获得上海市优质葡萄评比金牌的商品打出了“光明有心、葡萄有机”的宣传语,通过主题视频、趣味竞猜、小游戏等方式,利用移动互联网传播其品种丰富、风味纯正、糖度高、微量元素充足、绿色有机的特质。 葡萄历来在生鲜电商行业中不好做,投诉量大,主要因为葡萄在夏季配送运输过程中,容易掉粒、变软变烂。光明都市菜园派出一支品控团队驻扎在葡萄园,每天在50度高温的大棚里研究怎么采摘、怎么包装。团队每天都会把新鲜采摘下来的葡萄酿用食品级环保型吸塑盒包装,保证了葡萄的颜值,不但新鲜,而且不掉粒,送到用户手里还是完整的一串。就像一件味蕾的礼物,以最短的时间,从田间到舌尖,保持自然原有的姿态。 在特色商品资源方面,光明都市菜园把视线看向全国。目前,企业积极与云南政府合作,帮助当地企业、合作社,带动云南特色农产品走出大山,走进上海。 当下正是一年只产一季的松茸上市期。新鲜松茸最佳品尝时间是7天。为保证这份原始纯真的新鲜口感,光明都市菜园在当地采摘了新鲜松茸后,采取空运方式,保证36小时内送达到用户手中,为用户呈现最贴近高山森林的美味。 除了打通整条供应链,光明都市菜园还针对上游进行引导和培训,完善QS、GB等认证体系,从而健全标准化,以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同时拉动产地农户、种植户的发展。 三、经验效果 互联网+农业的新模式下,真正考验的是服务品质。在光明都市菜园看来,转型不是用互联网来颠覆农业,而是让农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首先,互联网为农业带来用户思维。全国各地从来不缺好的农产品,关键是要让用户知道。农户和用户在空间上是完全隔阂的,两者又完全是两套语系。互联网就是要解决信息在时间和空间的不队称。移动传播、内涵的商品故事、生动的表现形式,都是为了让用户在第一时间对商品有深入人心的感知,从而精准打通供需两端。 其次,互联网为农业带来供应链思维。农产品卖给个人用户和卖给企业是完全不同的模式,个人用户对农产品的品相和品质更挑剔。由于农产品普遍都是非标品,所以从种植、采摘、运输、仓储、分拣、包装、配送都需要有逐步建立标准化的过程,用工业化的供应链思维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流通效率和商品品质、减少损耗,提升服务质量。 第三,互联网为农业带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启示。当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食品的需求从原先的温饱上升到食品安全和食品品质。互联网给消费者带来信息是全方位的,涵盖了源产地的风土人情、饮食文化,让吃变成了一件有讲究的事。农产品正逐渐摘掉低价、同质化的标签。农业生产经营也需要寻找自身的特色和差异化,好的农产品能够对用户形成心智,从而打造口碑,带动更多消费。事实上,越来越多新农人回归农田,也验证了这一点。 伴随着新一轮的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预计到年,全国生鲜电商市场份额将达到亿元,渗透率达到10%。在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服务创新等驱动下,互联网与农业的融合将更加深入,也将促成三农和消费者全面受益。 2 农民一点通 ——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一、基本情况 上海农业信息有限公司成立于年,是一家专业从事农业和信息化领域的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和信息服务的高科技企业。公司秉承“服务农业,E化农业”的宗旨,先后获得了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上海软件企业、上海小巨人培育企业、农业部农村信息化示范单位、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单位、上海市援建都江堰突出贡献集体、科技部“十一五”国家星火计划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通过了ISO质量管理体系和国家信息系统集成三级资质、CMMI3级认证。连续八年被评为“上海市明星软件企业”,并获得四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公司产品应用遍及上海、四川、山东、辽宁、浙江、江苏、湖南、河南、海南、内蒙、福建、安徽、江西等省市。年,公司发展得到资本认可,获得上市企业智慧农业投资,成为东银集团下属企业。 (图:随风一起飘吧) 上农信自年起参与上海市“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千村通工程”,创新性地以“农民一点通”为触角,“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依托,为全市在九个郊区县个涉农行政村提供为农信息服务。截止到年,“农民一点通”已历经四次迭代,平台亦经多次改版,特别最近三年,公司持续投入,对原系统架构进行基于云计算分布式架构改造,平均每年投入万元,使系统与设备以更快的响应速度、更佳的应用体验服务农民。 二、主要做法 上海市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贸易港口,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也是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贸易中心、金融和信息中心。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在建设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同步推进都市农业现代化,形成了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自年启动至今,已经成为了上海为农信息服务重要的载体。截止到目前,农民一点通已在全市涉农行政村实现全覆盖。平台提供的服务内容包括农技咨询、在线培训、政务公开、信息公开等多个方面。特别是上海涉农信息“三个平台”(“上海市涉农补贴资金监管平台”“上海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信息平台”“上海市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受到了广大农民与管理部门的双向认可与好评。涉农补贴资金监管平台公开信息多万条,涉及补贴资金.1亿元;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公开集体总资产约亿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平台涉及承包农户61.7万户,承包地流转比例达73.5%。 系统运行多年,技术、组织、模式上的压力迫使公司不断创新。 一是数据增长与硬件配套矛盾日益加剧。伴随着业务扩展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如今的数据中心已不再只是支持某些单一的应用或是日常的数据存储和计算功能,而是要为整个业务运营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支撑和服务。 二是为农服务的需求呈多元化、个性化发展。为农信息服务多年,普惠式的服务已经基本完成,对移动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不断涌现。移动技术为服务便捷化提供了成熟的解决方案。移动化的浪潮汹涌而至。 面对“互联网+”现代农业带来的新机遇与挑战,公司加快自我创新的步伐。 (一)基于云服务的技术革新 利用云计算技术改造“为农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充分挖掘全市台一点通终端的计算和存储能力,利用的分布式计算和存储技术,将涉农非密数据和计算任务分解到全市所有一点通的节点上,保障农业数据的安全。改造一点通系统架构,同时搭建“农业应用云商城”,支持所有一点通终端自行安装和卸载符合接口规则的自定义自开发应用程序,丰富各区县镇村的特色农业信息服务。搭建了三农综合服务云平台,实现注册登记、发布、更新等进行集中管理,提供云服务的接口和云应用下发上传的通信机制,是云服务管理人员进行全局管控的平台。 (二)基于移动巡检的组织革新 为了加强项目成果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日常定期维护是必不可少的。公司在上海9个郊区建有一支稳定的、年轻的技术维护队伍,扎根到村级服务的末端。为了提高日常维护、报修、问题处置的效率,公司研发了移动巡检平台,实现云平台在基于安卓系统的移动终端设备上的应用。移动巡检平台详细记录巡检过程,包括巡检签到、设备现场图像照片。巡检记录数据必须同步上传到为农平台管理后端,便于管理方考核,提升维护效率及服务品质。 (三)基于个性化的模式革新 上海近十年来,城市中心向郊区辐射,公共交通延伸到各个郊区,城乡距离快速拉近,农村居民对生活类的信息需求日趋旺盛。年起,在“农民一点通”上加载便民功能,实现水电煤缴付、医院的专家预约挂号、交通卡查询及充值、信用卡查询与还款等便民服务。 随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