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王枪枪 总有一种力量骗得我们泪流满面 年,我读到了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读完后我很感动,毅然放弃了喜爱多年的《知音》,只是对比了一下定价后我才明白,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地掏钱,感动是一件很费钱的事。 年,我读到了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读完后我很感动,毅然放弃了喜爱多年的《知音》,只是对比了一下定价后我才明白,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地掏钱,感动是一件很费钱的事。从高中起我就开始为“感动”付费,我被“母亲河植树公益”感动得花了几个月的伙食费,被路边刚进城没找到亲戚的夫妻俩感动得花了五十块钱,被火车站丢了钱包的女学生感动得花了一百块钱,被为理想骑行远方的驴友感动得花了二十块钱,被替弟弟挣学费的足浴妹感动得花了五百块钱,后来足浴妹改行做洗头妹了,我又被替父亲挣医药费的她感动得花了两百块钱。后来,我终于学会了控制情绪,让感动不要来得那么快,至少要十二秒以后才行,后来我就买房了。 感动这种东西本来是发自丹田、自然单纯地事情,就像天雷勾动地火,西门遇到金莲,那感觉就像金风玉露一相逢,就像钟情少男遇到怀春少女,就像只是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你就回头对我说,你瞅啥?现如今,感动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化商品,由自然萌发地春情变成了人为制造地春药,不论是个体、媒体还是有关部门,都能按需制造各取所需,现如今被制造出来的感动已多如丽江的文艺青年,文艺着下半身,多如选秀节目中的远方理想,理想着商业化,它们不外乎是骗钱、骗色、骗人心,骗得你感动到泪流满面,感动到要么花光钱,要么脱光衣服,要么感谢政府。 年,18岁的河南女孩郜艳敏被人贩子拐卖,惨遭强暴后以元的价格被卖到了曲阳县下岸村,她逃跑过,自杀过,但最终没有逃脱。时间到了年,作为村里唯一上过初中的人,郜艳敏算是有文化的了,于是她成了村子里的代课老师,一年一千多的工资。是不是很感人?的确感动了很多人,于是,郜艳敏年被评为“感动河北十大人物”之一。这件事情的荒诞就在于,媒体和宣传部门太擅长和习惯于把一个人的苦难加工成感动傻逼的药丸,而且很多苦难都明显源于违法犯罪行为或者政府有关部门的不作为,相关部门不仅不加以解决,反而拿出来津津乐道,这种加工出来的感动在这片土地上盛行多年了,粉饰太平遮掩丑陋,让个体地苦难更加沉重,让看客地麻木又深了一分。 感动源于内心又滋养内心,它使人心向善,倘若感动不是源于真和爱,它又能让人愚昧,不是让你不要相信感动,而是要有一颗分辨心,少年怀春地激动和老年吃了春药地冲动,不是一回事啊姑娘。在很大程度上,“感动”这个词在当下已经成为他人苦难史和政府不作为的代名词了,本来应该是千夫所指的罪责,却被描绘成美丽心灵,词汇的污染就像《》里描绘的那样:政府专门负责造假新闻的部门,叫真理部,专门负责秘密警察,迫害异见人士的部门叫友爱部,专门负责发动战争的部门叫和平部。一个社会,若是天天都发生“感人”的事情,那么这个社会十有八九已经烂透了,天天拿正能量自慰的人,大家一定要小心,他们比能戒烟的人还可怕。 前人讲究“牌坊要大,金莲要小”,牌坊大很感人,金莲小则很撩人,就像今人讲究的胸要大,脸要良家一样,是内在需求和外部表象的合一,既想屋外感人肺腑又要屋内翻云覆雨,可惜这不是对自己的要求,而是对他人的要求,受苦的是别人,享受的是自己,正如掌权者残暴,你要求被压迫者理性,正如土匪冷酷,你要求受害者宽容,面对由他人苦难加工而成的感动,即便你泪流满面,也与罗马斗兽场内观看奴隶厮杀拍手叫好的贵妇无甚区别,非要说区别,也无非是她们看不到未来自己的惨,你看不到眼下自己的蠢。 记得去年的春晚上有一个全国道德模范,跟郜艳敏一样,曾经也是感动河北十大人物,他的主要成绩就是炸油条不使用二道油,相关部门给他的道德点评为:没有炒作,没有创新,没有秘方,只有良心,只有诚信,只有责任。看到这个我也是有点无语了,你当然可以为他不使用劣质油而感动,可我想的是,这样的人成为了全国道德模范,成为行业的佼佼者,那全国其他炸油条的呢?绝大部分都不如他吧,负责食品安全卫生管理的部门到底在干什么?当然,做这些提问很无聊,很扫兴,不如大家一起比感动,比泪流满面,比谁是世界上最美的纳税人,比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政府。 感动已经渐渐成为有些人的爱好了,为了你们这点爱好,电视里常放那些感人的画面:山区师生绳索渡河坚持求学,山村医生在简陋的卫生室几十年如一日治病救人,小孩子辍学打工给妈妈治病,老奶奶捡垃圾维生资助多个大学生……,在你们感动地涕泪横流之时,趁泪水还没逆流进脑子,汇款单还没填好,能否想一下这种感人的画面应该存在吗?为什么存在呢?我不觉得你们是有爱的,你们是有害的,是在虚情假意的掩护下逃避自己的责任,是拎着满满一桶正能量给腐朽的时代涂脂抹粉。再说个新近感人的事情: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奶奶,叫中国最坚强的奶奶也行,厦门97岁的老人与儿媳相依为命,为补贴家用,老人上街摆摊,当街道社区知道97岁老人摆摊后,果断地把老人家原来元低保降为元……,这事也挺感人吧? 前些年经常听到有人说“你这个人太偏激了”、“你太愤青了”、“你阴谋论了”、“你怎么老盯着社会的阴暗面”一类的话语,以前会觉得有些委屈,现在则完全不屑一顾了,反而觉得这些人很可怜,当然里面不乏一些识时务的聪明人,他们的小日子过得很不错,再加上点感动中国一类的精神食粮,我相信他们已经很知足了,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过好自己的生活,选择对一些东西视而不见不闻不问,他人无权站在道德高地指责,但是倘若反过头来咬一口成为粉饰太平的帮凶,那就不再享有豁免权了。对于言语上的激烈,今天有个少林寺的和尚说得挺好,他叫释圣智,先不论他是不是替释永信辩护,但就和尚能不能骂人这点,他说的挺好:“话说今天骂人事出有因,你们骂我和尚千万遍,我和尚骂你们一声都不行。谣言惑众,还不让我们澄清。逆来顺受,是你们的盛情。我和尚不领情,骂一声是告诉尔等,魔子欺佛,佛祖不怒,金刚怒目。你们见谣言而幻听,闻是非而跟风。遂妄波而不息,造恶业以沉沦。若无澄清之期,宁有解脱之时。希仗国法之正义,愿解谣言之是非。今我修文,希迷流而归正途。博主今日以针锋,俱蒙相对。招感冤家而而共会,各自解脱。四海友朋,化热闹而作清凉,八方冤亲,拾谣言而等澄清。”,挺赞的。 “感动的事情”肯定还会愈演愈烈,满是臭味的屋子香水只会越喷越多,有时候我在想,按“中国最美乡村女教师”这个思路发展下去,会不会再来个“中国最美受侵害幼女”,“中国最帅强奸犯”,“中国最温柔杀人犯”一类的感人事迹? 快刀推荐:关于被拐女子的报道与评论 转载自:澎湃新闻 年,18岁的河南姑娘郜艳敏被拐卖到大山深处,卖给了一个比她大6岁的不识字的羊倌,受尽磨难后她成为山村小学唯一的女教师。年,乡村教师郜艳敏被评为“年感动河北十大年度人物”,她的故事甚至被拍成了电影。 但近日网友回首她的经历时突然发现,被拐乡村女教师奉献背后的被拐卖的罪恶,居然无人追究。7月29日上午,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公开表示,人贩子必须严惩,买主也必须追究刑事责任,已部署当地警方调查。而这段陈年往事,又重新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郜艳敏- “最美乡村教师”竟然是被拐女, 是心酸是感动还是耻辱? ■年,河南打工妹郜艳敏被人贩子拐卖以元的价格卖到了太行山深处的曲阳县灵山镇下岸村。期间,她多次试图自杀、逃跑,但最终没有挣脱出大山。年,在村内缺乏师资力量、村里的孩子们面临失学的情况下,作为村里唯一上过初中的人,郜艳敏成为了下岸村的代课老师。她说只有和孩子们相处的时间内,才觉得“自己活着有了意义”。 郜艳敏的事迹也被改编为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之后,郜艳敏被评为“年感动河北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却被当地乡镇干部阻挠,原因是她揭露了村里买卖媳妇的历史,并暴露了当地教育管理部门的种种漏洞。根据年《被拐女子当教师不堪压力,县镇干部阻挡媒体采访》一文的报道,面临险些被辞退的境况,郜艳敏的回应是:“我只想跟孩子们在一起,只要不开除我就好。如果等个一年半载,等媒体不太 因为她是村子里学历最高的人——初中毕业,她成了村小学的代课教师,因为孩子们渴望的眼睛,她选择留在了带给她痛苦和屈辱的异地他乡。因为一份本能的大爱,她饱经苦难的生命像美丽的山花绽放。 -引发争议的报道- 传奇经历:被拐卖后成为山村教师 ■曲阳县灵山镇地处太行山深处,在大山皱褶里,有一个小小的村子下岸村。 静谧而贫穷的村子里,最显眼的是村东的山坡前飘扬的五星红旗,红旗下,是灵山镇辉岭中心小学下岸教学点,孩子们的朗朗书声和笑声不时从狭小的校园里传出来,回荡在山谷间。 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学校了,18个学前班学生,2个一年级学生,“校长”和老师都是一个人——年度本报感动人物郜艳敏。 郜艳敏已经在这所小学校里工作了十几年,送走了三百多个学生。下个月,她的一个读高三的学生将参加高考,她盼望着这个学生考出好成绩,那样,下岸这个小山村,将出现第一个大学生。 “我教的第一批的学生,他们的孩子现在都跟着我读书了,可惜,大部分人只读到初中没有读下去。”郜艳敏说。 郜艳敏的身份仍然是“代课教师”,每月工资元,寒暑假没有工资。 但她仍每天热情而快乐地工作着,常年和孩子们在一起,37岁的她依旧很年轻,一脸的天真。 一个人的讲台,每天重复着单调而愉快的教学:教孩子们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与孩子们一起跳舞、做操、做游戏,在孩子们眼里,他们的老师是最可亲、最有智慧、最伟大的人。 孩子们都不知道,他们的老师曾有过异常不幸的命运。 年初夏,18岁的河南打工妹郜艳敏被人以介绍工作哄骗,落入两个女人贩子圈套,后被转卖、被人凌辱,再以元的价格卖到了太行山深处的曲阳县灵山镇下岸村,卖给了一个比她大6岁的不识字的羊倌。她曾多次自杀、逃跑,但都没有成功。 村里有个破败的小学校,但因为条件太艰苦,老师们来了都呆不住。年,村里没有了老师,村里的孩子们面临失学,乡中心校马校长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找到郜艳敏——这个村里唯一上过初中的人。虽然工资每月只有元,而且放假的几个月没有工资,但马校长一次一次上门来,甚至家长领着孩子们也来找,孩子们说,老师你教教我们识字吧!看着孩子们渴望读书的眼睛,郜艳敏心软了,就答应下来,成了一名代课教师,为了让村里的孩子们,不再重复放羊买媳妇的命运。 村里买来的媳妇走了大半 为了孩子们她留下来 ■下岸村偏僻、穷,多口人的村庄,前些年从外地买来的媳妇就有三十多个。 许多媳妇跑掉了,包括郜艳敏婆家的二嫂。郜艳敏的生活也不如意,丈夫因为她是买来的媳妇,常喝醉了酒打她,她万分痛苦,但几次都没有逃出村口窄窄的羊肠山路。 她选择了当老师,还有一个理由,村里好多买来的媳妇跑了,丢下了七八个没娘的孩子,这些孩子没有了娘,不能再没有学上。 从此后,下岸村一二年级的适龄孩子没有一个失学,有不上学的,郜艳敏就耐心地一趟一趟找家长,把他们找回来。 最早几年,每月只有元钱工资,她还要挤出钱来给几个特困的孩子买学习用品,学校里没有图书,她翻山赶集,去集市上的书摊上买回旧的《读者》等杂志图书。 除了规定的文化课,她一个人开设了体育、音乐、美术,虽然体育课是踢毽子、跳绳,做游戏,虽然音乐课是她教唱自己记忆里的歌曲,虽然美术课是在黑板上画花草动物,但她给孩子们,打开了知识的大门,陶冶着他们的情操。 郜艳敏开始的教学生涯,教教停停,因为生女儿、儿子,中断了几年。从1年起,她的教学工作再也没有间断过,一个人撑起一个教学点,十几年中,下岸村小学的成绩一直处于整个学区中上水平,尽管她只有初中毕业。 乡亲们都感激她,没有人再轻蔑“这个媳妇是买来的”,村人都尊敬地称她:“郜老师”。 就这样,她在这里扎下根来,用一颗善良的心,回报带给她屈辱痛苦的山村。后来看着村里又有买来的媳妇走了,她再也没有动心,她知道,自己已经离不开这些孩子们了。 郜艳敏一夜成名 ■本报记者发现郜艳敏是一个偶然。 年5月,本报记者来曲阳采访一直热心救助山区贫困孩子的摄影家刘向阳,在大山的旮旯里发现了下岸小学,了解了郜艳敏传奇的经历。 本报刊发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和感动,海内外上百家媒体聚焦下岸小学。随后,她当选年度感动河北人物,同时成为当年网友们评选的“中国最美的六个女人”,原本像大山里一朵苦菜花一样平凡的她成为明星。 7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根据她的事迹改编成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 相当长的时间里,接受采访、去各省市电视台做节目是她教学间隙中的重要内容。 她受过委屈,因为她暴露了当地教育等方面的一些不如意的地方;也接受过无数的掌声和赞誉,因为她的大爱,以德报怨,展示了一个最美乡村女教师的传奇形象。 成名后,她成了这个小山村的灵魂人物,她是乡亲们心中的指望。 郜艳敏当选感动人物获得了一万元奖金后,她拿出一大部分给村里老人们买了生活用品,然后给公婆、河南父亲一部分,自己只剩下几百元,买了个简单的手机。到贵州电视台做节目时,一位画家感动于她的事迹,捐了两幅画义卖了3万元,税后的善款捐给郜艳敏。郜艳敏只接受了元,其他的交给了大队,修建了学校,还剩下一点,给学生们买了桌椅、玩具。 年11月17日,郜艳敏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村支书张乱仓对记者说,郜老师在村里起到了一个党员的模范作用,乡亲们都很敬佩她。 一个人的坚守 ■下岸村距离最近的辉岭小学隔着一座大山,走大路六七里,走小路五里。 多年以来,下岸村教学点一直保留着一二年级,还有学前班。 年,本报报道了郜艳敏的事迹后,下岸教学点的境况引起当地重视,派了公办的老师来,但因为条件艰苦,先后来了三位正式的老师,都呆上一两年就调回去了。郜艳敏与她们相处得很好,也特别能理解她们,毕竟这里太偏僻、太艰苦,一个外来的老师在这里生活,有种种的不便。 到去年,又只剩下郜艳敏一个老师。 正式的老师调走,辉岭小学决定将下岸一年级的学生也并过去,但家长们不同意,因为孩子太小,山路太远。 开学的时候,还是将该上一年级的学生送到郜艳敏这里来,郜老师不敢收,最后上级决定,下岸教学点保留一年级。 于是郜艳敏一个人担任着一年级、和小中大三个学前班的教学任务。小的学前班的孩子有的才三岁,但家长们都愿意送过来,一者是比自己带着省心,二者是郜老师可以教他们识字明理。 开始一年级有5个学生,但因为家长看到二年级还得到辉岭去上学,担心孩子太小吃不消,后来有3个孩子的家长将他们提前转学到县城的私立学校。 今年新学期开学时,村里一个外地嫁过来的媳妇小李,送女儿过来上学前班,看小班的小孩子们还不适应,郜老师非常费心辛苦,就主动说,我帮你教孩子吧。小李也是初中毕业,也有爱心,一直帮郜老师教了两个月多。作为“校长”的郜艳敏,就从每个学前班孩子三四十元的学费里,每月挤出元,给小李发工资,小李坚辞不收,但郜艳敏坚决让她收下。可惜,小李不小心崴了脚,就回家养伤不干了,村小学还是郜艳敏一个人。郜艳敏的直接领导、辉岭中心小学校长庞耀辉对记者说,郜艳敏老师对工作非常认真、用心,教学成绩一直很好,她虽然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但很爱学习,每次来学校,都跟老师们探讨教学方法。虽然她是代课老师,但承担的教学任务与正式老师是一样的。 盼望:小学校的条件能够改善一点 ■多年过去了,郜艳敏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口音都变了。她与公婆相处得很好,是村里公认的孝顺媳妇,尽管她是买来的。婆婆与她情同母女,老人心疼地说,艳敏十几年没有买过衣服,这孩子,可节省呢。 与不识字的丈夫尽管没有共同语言,没有爱情,但有了亲情。丈夫已经知道妻子是个受社会尊敬的“名人”,已经不敢打他了。 社会上的好心人一直关心着她,女儿被石家庄的好心人接出来,在精英中学读书。儿子被邯郸爱心妈妈李丽娟接到武安市读书。对现在的生活、和来自社会各界的温暖,郜艳敏深深感恩。 她现在的身份是代课教师,每月工资元,而且假期没有工资。对此她没有抱怨,因为转成正式教师需要学历等条件,只有初中毕业的她不抱奢望。 记者问郜艳敏还有什么困难,她想了想说,就是学校的条件需要改善一点,我没有能力。 郜艳敏成名后,在社会各界与镇政府的帮助下,几年前曾修建了教室,但屋顶没有处理好,非常薄,夏天教室里像蒸笼,冬天里像冰窟。多年前买的电扇都坏了,冬天一个教室生一只小炉子也起不了什么作用。看着孩子们受罪,郜艳敏期望,上级或社会的好心人士能帮助修一修。 另外,教室外的小操场是石子地,孩子们摔倒很容易磕破头,需要用水泥磨一磨。学前班的孩子们需要滑梯等玩具。她心中盼望着,这个小学校能成为村里孩子们快乐成长的一个乐园。“我不嫌工资少,只要孩子们需要,我愿意一辈子当这个代课老师。”郜艳敏说。 相关:我想平静的生活 ■据《南方都市报》7月30日下午报道,郜艳敏发出签名信称“想平静的生活。” 转载南都的报道: 南都记者从河北曲阳县委宣传部新闻科负责人处得知,其刚去下岸村见过郜艳敏,并出示了一份有郜艳敏签名的信,称“现在想平静的生活,希望家人不受到伤害”。 -郜艳敏签名信- 该负责人称,其是在今日13时许见到的郜老师,以及她即将上高三的大女儿。其转述,“郜老师称,自从这件事以后,她平静的生活被打扰了,心理压力很大。这些都是网友旧事重提,炒起来的,并不是自己的本意。家人得知此事后,有些生气,让她很担心。” 与此同时,这位负责人还出示了一份落款有“郜艳敏”签名信,原文是:“感谢各界媒体对我的关心,感谢所有人对我的关心,在这对大家说声对不起,抱歉,现在我想平静的生活,希望家人不受到伤害。因为我的事,全家人都病了,我希望我的家人都平平安安,儿女们都能安心上学。” 该工作人员说,信由郜艳敏口述,大女儿代笔,底部是郜艳敏的亲笔签名,“除此之外,郜老师并未表达其他诉求”。南都记者就此电话和短信联系郜艳敏,但一直没有得到回应。 日前,一篇两年前的《被拐女成为山村女教师》的报道,让住在河北省曲阳县太行深处的“临时代课教师”郜艳敏再次被外界北京还能治疗白癜风吗北京什么时候治疗白癜风比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