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11月8日“记者节”前后,一位河南本土新闻人再获殊荣的消息,不胫而走。

这一殊荣就是“长江韬奋奖”,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奖,是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的最高荣誉,由设立于年的范长江新闻奖和设立于年的邹韬奋新闻奖,于年合并而来。

这一殊荣,由中国记协组织,每两年评选一次,每届评选20名获奖者,其中长江系列10名,主要面向记者;韬奋系列10名,侧重于新闻编辑、新闻评论员、新闻类节目制片人、校对等新闻工作者。

今年获奖的是年2月出生的洛阳人、郑州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石大东。他同时是郑州日报社、郑州晚报社社长,兼任郑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郑州市记协主席。

石大东年在《城市电台服务城市发展的样本解析》研讨会上发言

他的照片与其他19位获奖者一道登上了《人民日报》的版面。新华社报道说,他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新闻志向和工作取向,作风扎实,敬业奉献,业绩突出,事迹感人,为党的新闻工作做出了贡献。

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在6日的表彰会上充分肯定了大家的贡献,并希望大家在新征程上,“树立为国立言、为国发声的时代担当,为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提供有力舆论支持”。

两个零的突破

在对今年这一奖项的报道中,澎湃新闻注意到,在20名获奖者中,郑州报业集团石大东,为此次全国地市级媒体中唯一一个获奖的新闻人。该奖设立30年以来,河南媒体界目前共有5位媒体人荣膺此奖,全国地市级媒体人目前获得此奖不超过10人。

在石大东之前,谷神君专门梳理了一下,河南荣膺这一奖项的新闻人分别是:

年第八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

时任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台长的赖谦进(现任省委宣传部巡视员)

年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

时任河南日报摄影记者王天定(退休)

年第十四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

时任河南日报时政要闻采访部主任平萍(现任河南省妇联副主席)

年第十五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

河南广播电视台新闻对外联络部主任顾海红

他们中,两位来自河南省级广电系统,两位来自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石大东的获奖,标志着实现郑州新闻界零的突破、河南地市媒体零的突破。

荣膺这一殊荣时,赖谦进57岁,王天定55岁,顾海红56岁。平萍于年12月当选为河南省妇联副主席,年获奖时也当在55岁靠上。而石大东荣获这一奖项时,50岁还不到。从这一角度说,石大东也是年龄最小的获得中国新闻最高奖的河南本土新闻人。

河南好声音的传播者

每位获奖新闻人都有其厚重、出类拔萃的一面。他们都在传播河南方面具有独到之处。

以赖谦进为例,她在广电系统工作20多年间,采写了大量有重要价值和较大社会影响的新闻作品。任台长6年中,组织指挥了一系列影响广、效果好的战役性报道和重点报道。其成就可用下面这段话为归总:

连续9年在中央台上稿量全国第一;

打造出《政府在线》等两个国家级名专栏,实现了河南媒体零的突破;

4年推出6位获全国荣誉称号的年轻人;

年完成全数字化电台建设,居全国同行之首,ATM网络技术应用属世界第一;

建成使用的媒体资产管理、统一信息门户管理系统,为同行首例;

跨媒体跨行业发展规模已经形成,年经营收入达1.5亿元,再创河南广播历史新高。

同为广电系统的顾海红,从业31年,始终坚守电视新闻改革创新的最前沿。评论认为,她的报道兼具实践温度和思想高度,曾得到LKQ、LCC等国家领导人的赞扬,8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中国电视奖等全国性奖项(其中一等奖2次),60多次获河南省新闻奖等省部级奖项。

作为副总编辑,顾海红坚持新闻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双轮驱动,对标中央、定位河南,每年领衔策划的重大报道达20多个;作为外宣负责人,她带领团队每年在央视推播河南新闻多条,其中《新闻联播》多条,发稿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省台前列。

顾海红注重“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想问题”和“深入田间地头找新闻”的有机统一,开创了“时政新闻+头题工程+大型策划”的宣传新模式,不仅使河南台的主流宣传走在全国前列,也大大提高了电视新闻的核心竞争力。

石大东能榜上有名,可圈可点之处颇多。"感动中国人物"评选17年来,河南人上榜16名,9名来自郑州,9名中6名由石大东和同事们挖掘、采访、策划和推出。其中,"带着妹妹上大学的洪战辉"和"最美乡村女教师李灵"的报道,两次摘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全国的市级媒体参与全国两会报道很少,石大东带领郑报团队从十六年前最初的五名记者,到年的70余名全媒体记者,展现了基层党报集团的担当。他们的报道获得中宣部点名认同。

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与共和国同龄、由毛泽东同志题写报头的《郑州日报》《郑州晚报》也走过了70年的光辉历程。石大东策划推出"我和我的祖国"70年、70名全媒体记者大型采访活动"四条丝路"和"沿习之路"。

这一策划采访抵达国内外30多个城市,采写刊发稿件余篇约50万字,发布图片近万张、视频近百条,书写时代新篇章,传播中国好声音,被誉为"地方媒体的央媒作为"。

河南日报摄影记者王天定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河南多个农村的变化。多次淮河抗洪抢险现场、年长江大洪水抢险前线、4年澧河大堤决口抢险现场、8年汶川大地震救灾一线,都有他的身影。

王天定参与抢险报道

一个细节描写说,社长、总编辑眼见他这么一把年纪,还一年到头风雨无阻往基层跑,心疼他,劝他劳逸结合,他总是笑道:“没事儿,顶得住!”他笑着,背起摄影包,挥挥手,耸耸肩,大步走去。

从年1月踏进河南日报,王天定一直在做摄影记者,他的新闻摄影观是,“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新闻现场不够近。”

他的“现场”,不仅包括基层、一线、前沿、突发事件现场等,还包括危险、艰难、劳累、饥饿、顶风雨、冒寒暑、生死考验之类。

他常说:“搞新闻摄影的,就是战士,拿照相机的战士。”

与国同频的忠实践行者

每位获奖新闻人,都是与时代同行、与国家同频的忠实践行者。

平萍最欣赏的记者是闾丘露薇,常年奔波一线,她最喜欢做的事是睡觉。她认为,做新闻,要时刻心怀大局,牢记“我是谁”;使命在肩,勿忘“为了谁”;心系人民,须知“依靠谁”。

她认为,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无论媒体介质如何变化,都需要思想和真相,需要推动社会进步的媒体力量,对深刻命题的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enanshengzx.com/hnzx/1370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