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作为一个评论员,说一下我的读书吧。

我大学是学文秘的。后来之所以成为了一名评论员,主要在于两次集中的读书机会。

一次是刚工作那会儿,在郑州工业大学(现在的郑州大学工学院老校区)青年教师公寓楼上住,每到周末就到图书馆裙楼的两个自习室里,拿着在附近三联书店买的一两本书看。饿了就到门口买煎饼果子,吃的津津有味,读的也津津有味。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看一本书,往往可以启发写几个时评。而每一个时评,可以发几个地方。每天早上数稿费,这地方一百,那地方二百,这地方高,三百、五百。当然读书也就有劲儿了。那时候看的多是有关社会、经济类的,到现在家书柜里都放了不少。

第二次是在报社做夜班,那时候也是一个人。夜班也不算太晚,十点、十一点就结束了;下午五六点去。于是,大量时间就在自己住的地方看书,早上起来看,中午弄点吃的,吃完再看,然后写个稿子,趁媒体截稿前投过去,然后再去上班。工作结束了,回家继续看。那时床上摆了一半书。

看的认真,写的也认真。我从不把工作当成任务被动完成,而是主动完成。有时候为了写好报社的社论,会到书店买好几本书——当然都是自费的。那些年报社的社论总是被省里表扬。外界以为是几个人在做报社的评论工作,其实就我自己。

这算是第一阶段的读书,是为工作而读的。

这一阶段,社科类的比较多,西方经典,像论法的精神,正义论,论美国的民主,极权主义的起源等等。而国内的,会看一些博士论文、专著,因为既然是这个领域的论文,那么肯定对这个领域有着很深的把握。读一个领域的,就等于掌握了这个领域较为前沿的知识。像李培林和谐社会十讲,王绍光民主四讲等,还有新星出版社好多书,印象深刻。

第二阶段,是我从报社辞职之后。服务河南商报十年,二零一五年离开了。

集中读书的时间,有一两年看新书,翻译的居多。因为看到罗振宇、樊登他们迅速的看一本书,然后又迅速的讲出来,觉得自己也能这么来。然后也看书、讲书。在楼下新华书店办了一张借书卡,一年六百多吧,新书随便借,一次借两本。我基本上两三天去一次。看的特别快,看完就直接讲。前一天,我看人民日报说,这十本书,年轻时候一定要读。我点开一看,其中六本读过。心想,书是好书,就是名字大了一些。这是这一段时间读的。

这种情况持续到了去年。去年忙小升初节目,停了一阵子。然后到六七月份,类似的书,就告一段落了。

开始看历史,看古文。以历史、百家经典为主。古文原来也读过,但没有现在系统。买了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的,一套古文,一套文白,主要看古文,文白那套是配合着看的。还买了二十四史。先看了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然后慢慢一个朝代一个朝代啃。除了这两部史书,就是看了百家经典,论语集释、孟子正义等。看了论语集释里历代名家的解读,真的不敢再说读过论语了。

仍旧是一边读,一边写。但这个写,就是写随笔、读书笔记。大家看到的我的公号里的宫廷职场,就是一个随笔栏目。

我觉得,读历史非常好玩。因为你会发现很多的人和事儿,然后他们的得失,你就会有很多的感悟。资治通鉴每个人都应该读,因为里面有太多的启发启示了。不只是搞政治的,是所有人都应该读一读。资治通鉴像新闻评论——新闻述评,二十四史像个新闻报道,结合着看,更有感觉。

读历史,可以找到自己的角色,想象一下自己是什么人,然后该怎么做。读史明智,就在于此。

回顾自己的阅读体验,显然两个阶段,两个目的:前一个阶段是为工作,解决物质的问题;后一个阶段是为兴趣,解决精神的问题。

为工作而读,是因为一个评论员需要掌握一些知识,否则领导交代的活儿,是写不出来的。且不说深刻了,至少不能写外行话。那么只能读书。为兴趣而读,是要丰盈自己的人生。减少困惑,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其实我们人生中遇到的问题,在书中都可以找到答案。比如,我原来脾气不好,但后来读了情商系列图书之后,就改变了。

总之,我觉得书给了我工作——到现在,也是因为读书才有工作的;给了我丰盈,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至于茫然失措。这就是读书的价值吧。

推荐阅读:

谁要再耽误开学,河南万家长跟谁急!

再闹,“大衣哥”朱之文就跑了!

关羽傲士,张飞欺卒

穷狂杜甫,醉狂李白

更多内容请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enanshengzx.com/hnzx/1233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