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传播论——以中国电视新闻报道为例 汤天甜 年8月 人民出版社 当前的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正是各类风险与矛盾的凸显期。《风险传播论——以中国新闻报道为例》创新地从风险社会这个社会学视角对中国电视传播进行了前瞻性的研究。本书以“电视新闻”为研究主体,交叉运用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危机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与成果来对电视新闻的风险传播进行了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剖析,考察了转型期中国电视媒体在风险传播中的角色、身份、功能及其价值,旨在从中国电视媒体的风险善治与响应传播出发,为中国电视媒体的可持续发展及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作出有益的探索。、 本书的亮点在于将研究集中在中国电视新闻对于风险的响应层面,分析了电视新闻在自然风险、政治风险、社会风险与科技风险应对中的独特功能与影响,文中不仅阐释了“风险传播”的具体内涵,更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其内在的传播逻辑与机理,填补了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一块空白。 欧阳宏生 当得知汤天甜的博士学位论文即将付印时,我由衷地感到高兴!作为她硕博学术研究阶段的导师,我欣然应允为其作序。 年,天甜从武汉来到成都,被保送成为我门下广播电视新闻方向研究的硕士研究生,在硕士学习期间,她勤奋刻苦,踏实认真,各门成绩十分优异,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发表了十余篇学术论文,成为当年学院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的第一名,并最终通过学校组织的选拔性考试,顺利取得了提前攻读博士学位的资格。对于天甜而言,这无疑是她学术生涯的一个崭新开始,更高的阶段,更高的要求,意味着更多的付出与坚守。在随后的博士研究阶段,天甜表现出了她对学术的饱满热情与执着追求,在广播电视研究领域,特别是电视新闻方向又发表了十余篇学术论文,并作为我多项课题研究的主研人员具体参与了课题的开展与实施。自年起,天甜连续四年参加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广播电视年度报告的课题研究。此外,还参与了《当代中国广播电视学》、《中国电视批评史》、《电视传播核心价值论》以及《中国电视史》等专著的撰写工作,其在积极提升自己,努力锻炼自己的同时,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广播电视新闻一直是天甜的兴趣所在,因此,当她将“风险社会视阈下中国电视新闻的传播响应研究”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选题时,我非常支持她,我以为从自身研究兴趣出发而进行的学术研究不仅具有扎实的研究基础,更具有内在的创新活力,最终这部沉甸甸的书稿也再次证明她的学术实力与灵气,创新地从风险社会这个社会学视角对中国电视传播进行前瞻性研究,确令我十分欣慰。 年11月15日,习近平在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说明时指出,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此背景下,以“中国电视新闻的风险传播”为研究课题,不仅需要系统梳理相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还要有相当的理论自信和勇气,提出科学可行的分析框架,并予以当下本土化的解读。 然而,鉴于国情的不同,不同国家的电视媒体必然对风险传播有着不同的偏好和表现。天甜的这本《风险传播论——以中国电视新闻报道为例》以“电视新闻”为研究主体,考察了转型期中国电视媒体在风险传播中的角色、身份、功能及其价值,旨在从中国电视媒体的风险善治与响应传播出发,为中国电视媒体的可持续发展及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作出有益的探索。本书的亮点之一是将研究集中在了中国电视新闻对于风险的响应层面,分析了电视新闻在自然风险、政治风险、社会风险与科技风险应对中的独特功能与影响,所涉及的四章逻辑严谨,在自成体系的同时又可单独成章。文中不仅阐释了“风险传播”的具体内涵,更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其内在的传播逻辑与机理,填补了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一块空白。 其二,天甜对于电视新闻风险传播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理论层面,她还有选择地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和节目进行了实证研究,在不同的章节交叉运用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危机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与成果来对电视新闻的风险传播进行了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剖析。这样的研究角度与研究方法,在当今的电视新闻研究领域,实属不易,也正是本书的又一创新之处。 其三,天甜的文字功底相当扎实,研究逻辑十分清晰,在这本著作中,她的行文不仅呈现出较为深厚的学术涵养,而且通达流畅、活泼耐读,这在我第一次审读她的初稿时,就有很深的体会。全书通篇有一气呵成之感,紧紧围绕“电视新闻的风险传播”这条主线,逐一剖析了自然风险中电视新闻的风险告知,政治风险中电视新闻的风险控制,社会风险中电视新闻的风险协调以及科技风险中电视新闻的风险涵化,宏观地考察了中国电视新闻在不同类别风险传播过程中的风险呈现与遮蔽、风险再生与放大、风险告知与预警、风险沟通与协调、风险平衡与控制以及风险文化的建构与传衍等多种表现,进而构建出风险社会视阈下中国电视新闻之于风险传播的整体框架,并针对电视新闻在风险传播中的自反性建构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批判式解读。这样的研究,对于当下新闻传播领域拓展学术视野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电视媒体已不再仅仅被作为一种传播的介质,而是深入到社会系统的各个领域中,成为与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互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电视自身的发展也受到来自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等多种社会因素的正反影响。当前的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此时也正是各类风险与矛盾的凸显期。因此,对风险社会视阈下中国电视新闻的传播机制及应对策略予以深入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更是对当前中国转型期社会的积极响应,体现出了强烈的现实意义。诚然,专注于这样一个极具现实性的前沿选题,对天甜这样的青年学者来说,其未来研究之路定然任重而道远,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 该书的出版是天甜学术生涯中第一部个人学术专著,我相信这也是她学术之路的重要开端,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她能够不断的坚持求索,努力前行,在学术的道路上走的更远,更好! 是为序。 欧阳宏生 年5月4日于成都 汤天甜,山西太原人,新闻学博士,重庆大学新闻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理论、风险传播、国家形象传播以及舆情研究等。目前已在《现代传播》、《南京社会科学》、《新闻记者》、《中国出版》、《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电视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文章50余篇,其中CSSCI及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已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个人专著1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1项,主持省部级课题及其他课题5项。另参与国家、省部级(重点)课题多项。 一、主要课题研究 1、主持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基于风险社会视角下中国电视传播的响应机制与应对策略研究”; 2、主持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生新闻发展走向研究”之子课题“核心价值观引领民生新闻采编的职业规范”; 3、主持年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校园媒介融合视阈下高校软实力建构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4.主持年重庆大学“科技创新专项”项目“大数据时代社交媒体中的信息风险与治理研究”; 5.主持年重庆大学跨学科重点项目“风险社会视阈下中国电视新闻传播研究”; 6.主持年重庆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数据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教学改革研究》; 7.主持年重庆大学科普创作与传播项目“大众传媒——最熟悉的陌生人”。 二、代表性论文 重要期刊: 1.《探析大数据时代收视率调查体系的创新与优化》,《现代传播》(重要期刊),年第5期; 2.《国家形象宣传片的软实力传播与文化价值输出》,《现代传播》(重要期刊),年第4期。 CSSCI: 1.《风险社会中媒介传播悖论及消解路径——以“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为例》,《中国出版》(CSSCI),年第7期; 2.《城市空间信息传播框架型媒介的新载体——基于框架型媒介的传播学分析》,《中南大学学报》(CSSCI),年第5期; 3.《社会视阈下政府信息公开对微博舆论的消解与强化——基于“招远事件”的实证研究》,《中国出版》(CSSCI),年第19期; 4.《新媒介生态视阈下国家通讯社的身份重构与竞合战略——以“新西兰报联社”的关张为例》,《新闻记者》(CSSCI),年第12期; 5.《论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文化公关与价值输出》,《南京社会科学》(CSSCI),年第3期; 6.《融媒体视阈下的动漫书刊出版》,《中国出版》(CSSCI),年第5期; 7.《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中国大学教育》(CSSCI),年第8期; 8.《突发危机事件中媒体传播的专业逻辑及身份便捷——以菲律宾人质劫持事件中的“死亡直播”为例,《新闻记者》(CSSCI),年11期; 9.《年度中国电视新闻传播观察》,《中国广播电视学刊》(CSSCI),年第2期; 10.《年度中国广播理论研究发展报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CSSCI),年第1期。 11.《谍战剧映射的大众心理关照》,《重庆社会科学》(CSSCI扩展),年第4期刊; 12.《电视动漫:试水“链式”崛兴探路朝阳产业》,《中国广播电视学刊》(CSSCI扩展),年第1期; 13.《谈央视新闻频道的改版》,《电视研究》(CSSCI扩展),年第12期; 14.《开拓视野推动理论研究的多元创新——年中国电视理论研究综述》,《电视研究》(CSSCI扩展),年第1期; 北大核心: 1.《基于全媒体整合传播下的中国文化软外交与国家形象构建——以中央电视台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出版广角》(北大核心),年第4期; 2.《继往开来多维发展——年中国电视热点理论研究》,《新闻实践》(北大核心),年第1期; 3.《日本人文社科类图书的阅读、出版与发行》,《中国图书评论》(北大核心),年第5期; 4.《从汶川地震新闻报道实践探析中国的新闻自由》,《新闻知识》(北大核心),年第9期; 5.《我国电视选秀节目的生存现状及发展探析》,《新闻知识》(北大核心),年第4期; 6.《“纸馅包子“背后的警示》,《青年记者》(北大核心),年第6期。 其他省级期刊: 1.《互动与融合——粉丝文化与电影生态的辩证关系探究》,《东南传播》,年第3期; 2.《官方媒体风险事件中民族形象构建的报道框架分析——基于《人民日报》的实证研究(—)》,《传播与版权》,年第3期; 3.《媒介生态视阈下高校宣传片的构图特色分析——基于中、日、韩三部高校宣传片》,《鄱阳湖学刊》,年第2期; 4.《自媒体时代娱乐报道的伦理冲突与价值博弈——基于文章出轨实践的实证研究》,《视听界》,年第4期; 5.《城市传播视阈下“世博事件”的媒介延伸》,《声屏世界》,年第4期; 6.《电子阅读器研究综述》,《新闻研究导刊》,年第3期; 7.《中国动漫产业市场分析报告》,《视听界》,年第2期; 8.《论广电网络整合及发展模式》,《现代视听》,年第12期; 9.《对电视相亲节目热的理性审视》,《现代视听》,年第11期; 10.《“两会”电视直播:四招保障可持续发展》,《南方电视学刊》,年第7期; 11.《电视直播新时代:联动移动互动——以“两会动车组”开进“两会电视直播说起》,《中国传媒科技》,年第6期; 12.《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新闻研究导刊》,年第6期; 13.《微博话语场中的世界杯传播探析》,《新闻研究导刊》,年第5期; 14.《媒体群落信息交互空间记忆——上海世博会网络传播的多维解读》,《中国传媒科技》,年第8期; 15.《CCTV新闻频道改革历程探析》,《现代视听》,年第10期; 16.《论故事广播的现状与发展》,《中国广播》,年末第5期; 17.《08年央视——痛并快乐地成长》,《东南传播》,年第4期; 18.《广借平台弘扬传统文化——故事广播的发展之路》,《视听界》,年第2期; 19.《从故事广播的兴起看广播的故事化》,《新闻窗》,年第2期; 20.《谈类型化电台的发展趋势》,《现代视听》,年第11期; 21.《突发事件中公益广告的功能初探——以5.12地震中的公益广告为例》,《现代视听》,年第8期; 22.《广播,不能只是当灾难临头时才被想起——从5.12大地震中看广播的作用于责任》,《中国传媒科技》,年第7期。 三、主要著作 1.《风险传播论——以中国电视新闻报道为例》,(独著)人民出版社(42万字),年8月。 2.参编《当代中国广播电视学》,第二章、第三章;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年1月。 3.参编《电视传播核心价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年4月。 四、学术兼职 1.重庆市广播电视协会广播影视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2.重庆大学科普专家 联系方式:titania vip.sina.北京治疗白癜风到什么医院好哪个医院看白癜风好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enanshengzx.com/hnxx/666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