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张耀升来源丨传媒狐 12月2日,《南方人物周刊》主编徐列传出离职消息,引起许多媒体人讨论,随着徐列的离职,《南方人物周刊》的三位创刊核心都全部离开南方。 12月2日,资深媒体人,同时也是《南方人物周刊》创刊主编的徐列传出离职消息,引起了媒体人讨论,有些评论认为,徐的离开不是因为媒体人无能,而是大环境所迫。 徐列是南方报业集团的黄金一代之一,年从河南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后,在《南方周末》的工作时间长达了15年,曾任《南方周末》新闻部主任、副刊部主任、副主编等职务,与沈灏一起创造了《南方周末》的辉煌,知名作品有《美国律师在中国》、《在追问中逼近真实》、《重新打量每个生命》。 年6月,在南方报业集团的策划之下,徐列带领一批有志之士创办了《南方人物周刊》,并在创刊当日,让各大媒体以“一个人物的诞生”的字样,宣布《南方人物周刊》正式创刊,周刊在创办的一年后急速成长,如今已成为中国举足轻重的综合性人物周刊。 在初期与徐列一起创办《南方人物周刊》的还有杨子和万静波俩人,他们两人都曾任《南方人物周刊》副主编的位置,但在年,杨子投入了《艺术风尚》时尚杂志的创刊,随后在年初,万静波加盟了移动医疗公司--春雨医生,离开老东家,最后三位联合创始人最终只剩下徐列继续在《南方人物周刊》坐镇。 对于徐列的离职,许多人纷纷送上祝福,但就如徐列自己在《一个“人物”的诞生——《南方人物周刊》出生记》所写道的,“人,都有梦想,生生不息,绵绵不绝。无论你是从零点起步、梦想的终点只是他人的起点,还是成功者追逐更大的成功与荣耀,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理想的激情永远激活着人性的张力和想象,也折射出了时代的变迁和文明的进程。”他的离职也许就是为了更好的自我追求。 目前徐列的去向依旧成谜,但据知情人士指出,王溪勇将会接任《南方人物周刊》的主编一职,此前王溪勇是担任《南方周末》副总编辑。 相关阅读: 徐列:只为谋事而来 文丨江艺平 不为谋官,所以平等待人。不为谋官,所以宽厚为怀。平等,是基于对人与生俱来的权利的坚定主张;宽厚,则是学识、修养、风度和胸襟的从容展现。对于一个只为谋事而非谋官的新闻人,这些特质,奠定了其日后做事的基础和空间。而这样的境界,定然是谋官者所不能理喻,也无法企及。尽管现实中他们的官阶可以远远高出谋事者 年,南方日报社新址落成。不久,报社迁离原本属于广东工学院的东风东路号,搬进了广州大道中号大院。那时候,五羊新城正在大举开发房地产,周围八九层高的住宅小区,越发显得棱柱型放射状的报社大楼鹤立鸡群。事实上,这幢楼也称得上当时国内最气派的报业大厦了。 年,南方日报社照例迎来又一届大学毕业生。以当时三报一刊(南方日报、广东农民报、南方周末、广东画报)的规模,报社只要了区区十数名新员工。在机关报的大院里,他们的未来似乎一目了然——老实听话,安分做事,总能沿着论资排辈的阶梯匍匋而上。作为过来人,我们不都是这样循规蹈矩走过来的吗? 新来的大学生很快被用人部门领走了,南方周末负责人老左却找不到该向他报到的徐列。在纪律甚严的党报,不听招呼、无故旷工之类,都是新人的大忌,一旦被组织上知道,足以入另册。何况,这一年正值多事之秋。十多天以后,当徐列忐忑地出现在老左面前时,老左不动声色地让他先说,听说是为修改毕业论文而回了母校时,老左提出来个君子约定:“这件事我不向上报告,你也全心投入工作吧。”至今,老左讲起当年自作主张的“瞒报”,犹面有得色。 老左的严厉是出了名的。有编辑送审稿子通不过,老左逼编辑连夜把稿子改出来,他就坐在一旁陪编辑熬夜。南方周末编辑部在第十二层楼办公,编辑们最怵他的一句口头禅:“稿子交不出,就从十二楼跳下去。”面对当时特殊的政治气氛,老左却悄悄地放了徐列一马,是吃够极“左”苦头的护犊心切,还是凭老报人的直觉慧眼识人?我想应该兼而有之吧。 的确,在年进报社的那拨毕业生中,徐列天然就“高人一筹”——个子高,学历也高。徐列进入之时,创办五年的南方周末,正仿如生猛的广东海鲜,在全国风生水起。然而,年老左筹办这张报纸时,却苦于人手短缺,东拼西凑找了“七八条枪”,好几个人当时的学历只是高中毕业生,所以老左从来不讳言南方周末的起点并不高,经常半是自嘲半是自许地说:“我们是三流人才办一流报纸。”而当这群人硬生生把一流报纸的地基打好时,有眼光的报社领导也舍得人才投入了,就有了后来的倾斜政策,先是徐列,后是朱德付,都是文学硕士,皆为那时报社大院为数不多的高学历者,都给了南方周末。 徐列很快就证明了自己的“高”并非徒有其表,并且很快创造了提拔的速度:进报社第二年,他被提为科级,任南方周末编委;次年提为副处,调到南方日报任文艺部副主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党委机关报,文艺部、理论部均为报社重镇,兵强马壮,也是升迁的“快车道”,当时报社的不少领导都来自这两个部门。出人意料的是,创造了升职速度的徐列,很快就“自我降格”,卸下了很多人羡慕不已的职务,在他的强烈要求下,获准重返南方周末。老左和他谈妥回来的条件:人回来可以,按副处平调到副主编的位置可不行。徐列欣然而诺,重新回到原来的编委岗位上。 不图做官,只求做事,这是徐列给我的最初印象,一起做了21年的南方报人之后,更成为我对他的最深印象。 年,我受报社委派分管南方周末,这时徐列已擢升为南方周末副主编,但在同事的眼里,他仍然不像个官,甚至在需要他像个“官”出现时,譬如说点官话、做点官样文章等,他还是装不出半点官样。我想这一定和个人的秉性有关,也和前几任主编营造的不谋官只谋事的氛围有关,以至于当时南方周末的记者编辑们见到主编副主编,不称“某总”,直呼其名;普通员工可以和老总拍桌子辩论,哪怕到脸红脖子粗的程度…… 不为谋官,所以平等待人。不为谋官,所以宽厚为怀。平等,是基于对人与生俱来的权利的坚定主张;宽厚,则是学识、修养、风度和胸襟的从容展现。对于一个只为谋事而非谋官的新闻人,这些特质,奠定了其日后做事的基础和空间。而这样的境界,定然是谋官者所不能理喻,也无法企及。尽管现实中他们的官阶可以远远高出谋事者。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的南方周末,副主编们除了身负要职,还同时兼任责任编辑,陈明洋编“解密”版,而徐列编过的版最多,先是头版,后是“百姓茶坊”、“百姓纪事”等。当然,作为主管新闻的副主编,徐列更重要的工作,是负责新闻团队的管理和督导。 每年一次的业务研讨会,照例是最令人紧张的时刻,有时候似乎空气里都能闻到火药味。这张报纸的所有版面都须排着队“过堂”,而责任编辑们不管“是骡子是马”,也都全部“拉出来遛遛”。这种场合,记者编辑固然有评判权,发行部代表了读者和市场,更有发言权。即便是老总编的版,曲高和寡,不受读者欢迎,说砍也就砍了。头版虽然不会有被砍之虞,但哪期销量掉下来,哪期受到同行的讥诮,头版都脱不了干系,责任编辑自然是众矢之的,徐列的压力也可想而知。 那时候,沈颢是徐列的手下,也是头版责编。而那时国内新闻界的专业化、职业化尚处萌芽,这就让北大才子沈颢有了天马行空的挥洒空间,但同时也需要徐列有更多的放手和担待。宽厚,就在这时试出了它的成色。 有一阵子,这张报纸的尖锐报道引来不满,基于策略的考虑,报社要求头条作调整,头条蔫巴巴软下来,报纸就卖不动,大家都急了,纷纷责备沈颢。徐列却没吱声,元旦到了,他让沈颢休假去,调度自己的资源,采访了远在加拿大的体操运动员李东华,做了一期既主旋律也很好看的头条《爱江山也爱美人的奥运冠军》,在报摊上很好卖。等沈颢休假回来,徐列把头版又交回给他编。再往后,沈颢就接替徐列挑起了新闻部的大梁。对此徐列并无二话,转身去管副刊,就有了至今仍让不少读者津津乐道的“新生活”版,以及妙趣横生的专栏“我是豆豆”等…… 有平等的理念,有宽厚的胸怀,才有宽松的环境和人才辈出的局面。在南方报业的传承中,这无疑代表了一种美好的情愫,也形成了优良的传统——给谋事的人以做事的空间;让谋事的人把事情做成。 《南方周末》是这样做成的。 《南方人物周刊》也是这样做成的。 -END- 丨传丨媒丨头丨条丨 传媒业的参与者、观察者、发现者、报道者 更多精彩文章,北京好白癜风专科医院治疗白癜风的小偏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