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全媒体记者李苏产业集聚区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和增长极,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占据支柱地位。12月7日,记者从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省将开展全省产业集聚区“百园增效”行动,全面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据测算,我省产业集聚区亩均投资强度为万元、亩均税收为9.76万元,分别仅相当于我省国家级开发区平均水平的53.5%、26.9%,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另一方面,我省国土开发利用强度已达到96.6%,补充耕地几乎没有回旋余地。进入新发展阶段,亟需以土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倒逼高质量发展。 “百园增效”要实现什么目标? “百园增效”行动工作目标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到年底,整备、盘活产业集聚区50万亩存量建设用地空间,基本完成零散土地整治及历史遗留问题用地手续完善,全面建立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和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土地高效利用经验。二是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全省产业集聚区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得到有效控制,批而未供、闲置和低效用地得到充分利用,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和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土地市场化配置效率全面提升,工业用地亩均税收达到15万元。用地粗放、布局散乱、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如何解决? 坚持“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的理念,以国土空间规划统领产业集聚区土地高效利用。强调规划的科学性,要求各地要科学编制产业集聚区国土空间规划,合理确定规模、结构和布局,严控产业集聚区工业用地改变用途。突出规划的引导作用,推行“按规招商”,鼓励带规划设计方案供应土地。积极引导工业项目入区,新建工业项目全部进入产业集聚区,对实施“退城进园”、转型升级的中心城区企业,优先在产业集聚区安排或者置换建设用地。支持建设高标准厂房,为初创、小微企业提供发展平台。严格规划的约束性,对实际使用各类建设用地未达到规划总面积70%的产业集聚区,原则上不得扩区;明确了工业用地使用标准,鼓励在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容积率、利用地下空间,探索推行“工业邻里中心”模式,配建生活服务设施。 如何盘活存量土地,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 提出“不盘活存量就没有新增用地”的总体要求,在措施方面,回应地方关切,对历史遗留问题处置、闲置土地收回、低效用地盘活等,提出了创新思路、途径。对批而未供土地,落实“增存挂钩”机制,坚持“以存定增”,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对于闲置土地,充分考虑基层可操作性,按照闲置土地成因,分别提出了处置原则和措施。对于低效用地,坚持“一地一策”、分类推进的原则,以负面清单的形式明确了认定标准,提出了混合立体开发、成片综合开发、更新升级开发三种盘活利用模式;并规定,除特殊情况外,企业申请改变低效工业用地土地用途的,一律由政府收回后重新供应。对涉及司法查封或抵押的企业闲置低效用地,提出可利用土地储备机构或政府平台公司“搭桥”、引入社会资本等多种方式依法处置。如何优化供地方式,实现高效配置? 通过创新土地供应方式,提高土地资源供给的精准度,推动资源向高效利用的新产业、新业态集聚,发挥最大效益。实施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实行新增工业用地“出让年限不超过20年+有条件续期”的土地供应政策。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制度。推行“标准地+代办制”,压缩审批时限;探索采取“标准地+告知承诺制”,实现“拿地即开工”。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新型产业用地可复合兼容利用,符合规定前提下,允许按照相关规定对产业用房办理不动产分割登记和转移登记。重审批、轻监管的惯性思维如何扭转?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又着力提升政府各部门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健全完善土地要素二级市场配置机制,规范工业用地分割转让行为,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了土地要素顺畅流通。实行工业项目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土地出让合同+履约监管协议”的方式,实行部门联合监管。探索实施项目履约保函制,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监管体系。开展土地高效利用评价,根据节约集约用地成效实施奖惩,促进产业集聚区节地水平、产出效益双提升。总监制|杨秋意 主编|冯春久 图文、编辑|赵润泽 生态南召入画来 鹤壁:谱写乡村振兴绚丽篇章 决战决胜“三山一滩”系列报道之——壮美太行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enanshengzx.com/hnxx/1330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