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红星新闻 “4儿童被埋”让河南原阳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中原小城进入公众视野,而其后的“打记者”则直接让其成为“网黑城市”。这其中的走向、逻辑,大有值得咀嚼之处。 “4儿童被埋”是一个重大公共安全事故,对真相的深入探寻,对政府履责的不懈追问,都在情理之中。但4月21日,河南原阳在“4儿童被埋”事件发生后,又引爆“打记者”次生舆情,一时舆论大哗——用负面新闻封杀负面新闻,很多人对此描述。 4月21日晚,河南新乡市委书记张国伟表态,要彻查此事,要向记者道歉并送还记者被抢手机。至此,事件本应有一个良好的转机,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其后续依然昏招迭出:手机倒是送还了,却被刷机了;歉倒是道了,却语焉不详,顾左右而言他。且还不止如此。县委宣传部卞姓副部长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是部分家属不同意记者采访,与记者发生了肢体冲突。其后又予以否认。而根据最新通报,涉事9名人员均系原兴办事处工作人员。还有记者推出一段采访音频,清晰的通话声音间,被采访的当地有关部门领导却口口声声说“我这信号不好”…… 不少网友表示,这一波接一波的神操作,莫名其妙。 一个开放的陵园,有什么必要阻拦记者进入? 一件正在公众视野下调查的公共事件,有什么必要遮遮掩掩? 既然摆出道歉姿势,为何又删掉记者手机资料且不作任何解释? 既然要彻查,为何不出示任何证据就甩锅被埋儿童家属? 出了这样大的事故,不能不说当地的治理能力是有缺陷的。不过,在“治人”上,河南原阳倒是招数不少。说到底,还是僵硬固化的传统管理意识在作怪。 从“管理”到“治理”,一字之差,是执政理念的升华,也是治国方略的转型,要求地方政府从维稳型的经验治理转向人本型的柔性治理。但在个别地方政府,这种转型只在口头上,行为上却依然循惯性而为。一遇到突发公共事件,第一个念头就是封锁消息,本能的反应就是“记者禁入”。不是将记者的介入视为沟通社会的有效契机,而是将公众知情权、监督权与社会维稳对立起来,“防火防盗防记者”,陷入一种与公众博弈的怪圈。这样的心态下,河南原阳发生的打记者、抢手机、删资料等等突破法律底线的行为失范也就不奇怪了。 有监督,有批评,才有相对的利益均衡,才有真实而长久的社会稳定。记者对真相的探寻,承载着公众的知情权,也是社会监督的一种方式,是社会净化的力量。由“管理”到“治理”的转型时代,如何对待媒体监督,实际上体现基层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这张考卷上,河南原阳不及格。 真相本身不造成恐慌,真相的缺席才令人恐慌。在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人手一只麦克风”的今天,仍然习惯于逢事躲、堵、捂,不仅不能有效缓和公众焦虑,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反而淤塞社会心态,导致矛盾激化,消解政府公信力。河南原阳应该明白,秩序稳定是治理的价值目标之一,但并非唯一价值。 此前评论: 红星新闻评论员刘拂去 编辑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 qq.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enanshengzx.com/hnxx/1233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