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那些事儿公众账号:daojiaocn

  张陵,道教称张道陵,字辅汉,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十年(公元34年)正月十五日晚上。他的八世祖为“汉初三杰”之一的留侯张良。张良辅佐刘邦打天下,建立了两汉王朝,被封为“留侯”。而张良功成身退,飘然而去,随赤松子学辟谷,导引轻身之术。张道陵的父亲叫张大顺,也好神仙之术,自称“桐柏真人”,所以,生下儿子,即取名为“陵”,希望将来能追随先祖,远离尘世,登陵成仙。

  张道陵自幼聪慧,七岁时,开始学习儒家“五经”,以后,不断学习到社会上流传的天文、地理一类的书。他刻苦学习,立志做官,并想辅佐汉室,荣宗耀祖。志向和毅力鼓舞着他,最后,他进入了全国的高等学府——洛阳太学,在这里他博通五经,成了一名饱学之士。张道陵太学毕业后,他想跟他的老师一样来授徒讲经,一举成名。他先后到南方天目山南的神仙观和西北的通仙观,设立讲堂,教授五经。数年间,学生由千人之多,乡人称他为“大儒”,名传一方。   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张道陵二十五岁,被郡守以“贤良”推荐到朝廷,后来,到洛阳经过考核,一举中了“贤良方正极言直谏科”,被朝廷授予巴郡江州(今重庆市)令。在江州令任上,他看透了地方强权的横行,为官的贪赃枉法,老百姓食不果腹怨声载道。他又想到自己为一介书生、小小县令,怎么也改变不了这样的世道,倒不如效法先祖张良,出离尘世,善保自身,以图延年益寿罢了。   于是,张道陵约在明帝末年,谢绝了朝廷的一再挽留,辞去江州令职,便北上洛阳,隐居北邙山中,潜心修习黄老长生之道。他研读了《道德经》、《河图》、《洛书》以及谶纬之学。三年后,得《黄帝九鼎丹法》,相传神兽白虎衔符而至其所,其道术日益完善。汉光武帝由谶纬之说登上皇帝宝座,晚年,深信不疑,遂“宣布图谶于天下”。汉明帝继位后,秉承皇帝遗旨,宣扬图谶,又派人西天求法,引佛教于中国。汉章帝建初五年(公元80年),在京城举行了白虎观会议,章帝主持以图谶证五经,也就是以神学来讲五经,听说北邙山有个张道陵,便征召他为经学博士,张道陵无心辅佐汉室,便避而不见。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朝廷又下诏征张道陵为太傅,封兾县侯,但张道陵却视禄为粪土,所以三诏而不就。张道陵对来使说:“人生在世,不过百岁,光阴荏苒,转瞬便逝。父母隆恩,妻不厚爱,也随时而消失。君臣之恩,谁见长久?请转告圣上,只要清静寡欲,无为而治,天下自然大定,我有何用?我志在青山中!”为了避开京都近郊的俗务嘈杂和骚扰,张道陵决心离开云游名山大川、访求仙术去了。   张道陵先是南游淮河,居桐柏太平山,后与弟子王长一起,渡江南下,在江西贵溪县云锦山住了下来。这里山清水秀,景色清幽,传说为古仙人栖息之所,张道陵就在山上结庐而居,并筑坛炼丹,经过三年而九天神丹炼成;而龙虎出现,所以,此山又称龙虎山。六十多岁的张道陵,服下神丹,身体健如青壮年,后又得秘书以及驱鬼之术。为了广传道术,他离开龙虎山,又到蜀郡的鹤鸣山去了。   汉顺帝汉安元年(公元年),张道陵为了在鹤鸣山把道传下去,自称太上老君于正月十五日降临,亲手授给他《洞极经》一部,三五都功玉印一枚,雌雄斩邪剑两把,还有二仪交泰冠、驱邪帔风、通天至简等物,要他推行“正一盟威之道”事成之后,向老君汇报。信徒们都信以为真,到处传播,“正一盟威之道”很快就传开了。汉安二年(公元年)七月,张道陵带着弟子王长和法具,到了青城山,降服了“六大魔王”、“八部鬼帅”,使青城山得以安静,山民安居乐业,并纷纷要求加入“正一盟威之道”,山民奉张道陵为代天行道之师,即“张天师”,所以,“正一盟威之道”又称为“天师道”。   张道陵在鹤鸣山著作道书二十四卷,阐明“天师道”的微言奥义,成为教众的行动纲领,又尊奉老子为教祖,《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又作了《老子想尔注》,他宣称,人君用“道意”来治国,国则太平;循“道意”而爱民,民即寿考;人法道义,便可长久,并以“佐国扶命,养育群生”为最高目标。   张道陵为了巩固天师道地盘,把已经控制的教区,划分为二十四个传教点,以鹤鸣山为中心传教点,依次向四面八方扩延。历史上称为“二十四治”(治就是传教点)。张道陵还遥置了“北斗治”,它虽为虚设,却以此作为他当年在北邙山隐居修道成功的纪念。   张道陵为了严密组织纪律,加强对教众的信仰宣传,他规定凡教众需交五斗米供斋醮使用,这就是后来称为的“五斗米道”。还规定教众要信仰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除每年五月、腊月的吉日祭祀祖先,二月八日祭灶神外,不准祭其它的神,更不准胡乱行祭。另外,规定教民内要慈孝,外要敬让,不准兴讼好斗,不准欺诈世人。   张道陵“五斗米道”规定:天师为全教区最高领导;初入道的称为鬼卒;能为道徒和病人作祈祷仪式的称为鬼吏和奸令;信仰确立并能讲授《道德经》的称为祭酒。祭酒负责主持一治教区的各项教务工作,直属天师领导,对天师负责。每年三会日(上会:正月初七;中会:七月七日;下会:十月十五日。三会又叫三元),教民齐集治所,听侯祭酒训导检查,聆听教区科律。由于五斗米道传道纪律严密,教风正派,所以很快得到普及。   据传,张道陵有弟子三千人,真正得其传的只有三人:一为王长,一为赵升,一为其子张衡。王长长期跟随师傅,擅长天文之学,精通黄老之术,深得张道陵赏识。而赵升能得师傅道法,却有一段来历:张天师在鹤鸣山炼丹己成,并服了半剂丹药,成为“地仙”之后,他看到身边弟子,多为俗态未除,不足以附托宣教任务,将九鼎大要,留得奇人。后来,有一年上令之日,从东方来了一位冰胎玉质、道貌安然的青年,名叫赵升,天师一眼看出定是奇人,欲收为弟子。为了考查赵升的道心程度,张道陵曾七度验试,结果,发现他拒绝财色,忍辱负重,怜悯天下穷人,恪守正一道规,称得上满意。七试之后的一天,张道陵带领众弟子,登上云台峰绝崖,崖下一棵桃树,红色果实累累。大家见了,莫不心动,但要想获取,却又退缩三分,天师见此情状,二话没说,欲纵跃崖下采摘大桃,众弟子一拥而上,拦住师傅,只有王张、赵升二弟子,木然不动,黙然不语。谁知众弟子未阻拦住,张天师分开众人,朝桃树方向一跃而下,众弟子齐站崖边,俯身下瞰,却不见师傅踪影,一时惊骇悲啼,面面相觑,无奈之下,失望而归。只有王长、赵升站在崖边,相视不语,停了好久,二人异口同声说:“师者父也,自投不测之崖,吾辈何能自安?唯有随师傅去吧!”说罢,二人一起身,朝师傅所投方向跃去,一阵风起,二弟子正好落身在师傅两侧。天师笑道:“我知道你俩会来!”于是,天师授予二弟子大道要术。三天后,三人回到了天师府,众弟子一见,惊愕不己,个个追悔不及。汉桓帝永寿元年(公元年),张道陵己届一百二十二岁,他自知大限将至,便于下会这一天,召集各治祭酒和要职人员,于鹿堂治(今四川绵阳县)开会,嘱咐身后之事。天师当众宣布,其天师之位,由弟子张衡承继,特别强调说明:“绍吾之位,非吾家宗亲子孙不传。”就这样正式规定了历代天师之位,一定要有张家宗亲来继承的传承关系。   第二年,天师道祖师张道陵,以一百二十三岁的高龄,在鹤鸣山中羽化。

太阴月仙--嫦娥

嫦娥这一形象最终被重塑为道教的太阴月仙,成为道教仙谱中地位显赫、权职重大的月宫女主。

与“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共工触山”神话并列为中国四大神话的“嫦娥奔月”,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悠久、影响最为巨大、流变最为复杂的神话之一,其自产生初始,就与中国传统的神仙思想结下了不解之缘。   尤其是道教神仙信仰形成以后,其本身所具有的追求长生不死的内容以及渴望自由快乐的品质,受到了神仙家和道教徒的青睐,因而被不断地改造,“嫦娥奔月”神话中的原生神话因素逐渐减少,而仙话因素相应增加。   伴随“嫦娥奔月”神话结构模式的变化和神话精神的消解,嫦娥这一形象最终被重塑为道教的太阴月仙,成为道教仙谱中地位显赫、权职重大的月宫女主。   “嫦娥奔月”神话产生的时代很早,《文心雕龙?诸子》、李善注《文选》均引及成书于战国初年、散佚已久的古代占卜巫书《归藏》中所载“昔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事。传世文献记载“嫦娥奔月”神话,则始见于汉初《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   后汉张衡《灵宪》记载更为详细:“嫦娥,羿妻也,窃西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看似纯粹的神话,其实是“仙话”了的神话,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其中蕴涵着成仙不死的思想。   中国古代神仙思想的产生早于春秋战国之交。当先民经过漫长的文明进化历程,从对神的顶礼膜拜逐步走向自我觉醒与自我独立后,畏死求生的心理和企望自由快乐的内心驱动力量,促使人们热烈地追求肉体不灭,笃信通过人为修炼成仙能够实现长生之目的。   随着战国后期方仙道的形成,以及西汉中后期黄老思想的诞生和流行,中国古代的神仙思想经过长期的发展终于走向理论化、系统化和宗教化,上升为神仙信仰。上至君主贵胄,下到平民百姓,无不狂热信奉,从一次次规模浩大的海上求仙活动已可窥之一斑,这最易促使仙话产生。   对本来就虚幻、奇异且已经被抽离精神内涵的神话加以改造,无疑是最为方便、有效的途径,神话由此找到了转化为仙话的契合点。   当然,不是所有的神话都能转化为仙话,只有本身具有仙话潜在因素的神话才能被仙话所吸收、利用。   “嫦娥奔月”神话的最初面貌,现在已无法确切了解,但通过对不同典籍所载“嫦娥奔月”事的相互参校,可知“枚占于有黄”与“奔月”是共有的基本情节。正是这两点内容符合了神仙家和道教徒的需求。   占卜源于神灵崇拜,早已成为社会习俗。道教承袭了这种古巫觋之风,亦以之为沟通神意的手段。而“得仙”、“奔月”的能力与结果,则正是道教所极力渲染的,通过修炼达到长生不死、肉体飞升的境界。   这样,在道教神仙信仰的需求与影响下,“嫦娥奔月”神话本身潜在的仙话品质就与不死成仙思想相结合,原属于西王母神话中的不死树、不死药内容亦被移植到“嫦娥奔月”神话中,作为实现平地飞升入月、从而获得长生的合理而充满诱惑力的解释。“嫦娥奔月”神话由此转化成为既能超现实,又能现实化的“仙话化神话”,而对不死药的追求与获得就使超现实与现实之间有了可以跨越的桥梁。“嫦娥奔月”神话在先秦两汉时期,完成了其仙话化的过程。   随着魏晋唐宋间道教的不断发展,教理的日趋成熟,作为信仰对象的神仙谱系也逐渐完善,一方面表现在大量吸纳各种人物形象充实仙谱,形成一个庞大、复杂的神仙等级体系;另一方面则是为各位神仙具体排定高下座次,规定统辖的范围和享有的权利,使其各归其位,各享其尊,各司其职。   正是在这列仙为尊的浪潮中,嫦娥终于得以登堂入室,不仅成功跻身道教的仙谱序列,而且被尊奉为道教月仙,在上执掌月宫世界,在下主管岳、渎、湖、海,一跃而为道教大仙。   嫦娥进入道教仙谱,首先获得了与其尊贵身份相应的新称号“太阴元君”,或称“太阴皇君”,另外还有“太阴雷君”之称。《混沌玄书大法》中将其与太阳雷君、月孛雷君等并举,共列于帝师、君师、系师、祖师和宗师之后,封为“班将”,足见其在神霄派道法中的不俗地位。又有“雷霆赖以神”之称,据《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所载,其势力所辖在雷霆玄省。道教经典赋予嫦娥的尊号显示出嫦娥作为道教月仙的至上地位。   嫦娥的具体形象对于诚心正意的供奉人来说,是更为直观、更能令人信服的。《太上洞真五星秘受经》中对嫦娥的形貌、冠服甚至佩饰作了详细的描绘:“其真君,戴星冠,蹑朱履,衣素纱之衣,手执玉简,悬七星金剑,垂白玉环佩。”嫦娥以太阴真君之身“主肃静八荒,明明辉盛”,所以用素纱罩体,正显出萧肃、沉静的阴性品质,而以朱履裹足,通过色彩的强烈对比使嫦娥形象骤然生动、鲜活起来,可谓点睛一笔,同时也隐隐展现了月神的阴柔之美。而戴星冠、执玉简、悬金剑、垂环佩的装束与动作,又是典型的道徒打扮,只是从“金”、“玉”中透露出非同凡俗的气息。   道教中“月”是太阴之精,主皇后大臣之象。作为广寒洞阴之宫的女主,嫦娥不仅要教授月宫中的仙官神吏为仙之法,而且对于月宫中自然化生的青华紫桂之林,要与众神仙采摘华食共同享用,以期能够寿同日月,升入玉清。同时,嫦娥的仙力也广泛涉及人间,成为山岳湖海的实际控制者和管理者。古人早有“水气之精者为月”、“月之精生水”的观念,月主嫦娥负责掌管人间的溪海江湖,正是其权职所在。更重要的是身为至阴的月仙,嫦娥还特别拥有对凡人生杀予夺的权力,紧紧操控着他们的祸福命运,在每年的“三元”祭日中都会亲自评判世人的功过,以呈报上帝审定其福罪。这就使嫦娥与俗世发生了直接的联系,恭敬地瞻拜她并虔诚地信仰她就成为人们的精神支点和生活必需,嫦娥也就在民众中确立了极高的威望。   事实上,嫦娥的形象在道教中仙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且仙真地位的日趋提升和最终确立,除了道经中系统性较强的理论表述之外,从历代道徒所编撰的列仙谱录中也可以寻绎出一条非常简单、直观、清晰的演变线索。   道教的仙传历来有为女仙立传的传统。《列仙传》和《神仙传》两部著作中,描述了12位女仙,并无嫦娥。   然而,这一情况在道教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女仙传记《墉城集仙录》中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此书由唐末道士杜光庭撰集,以西王母居于金墉之城并统领天下女仙而得名,现存《道藏》本为6卷,以圣母元君为首,共载录女仙37位。其中仍未见有嫦娥。   在《洛川宓妃》一篇里记有如下一段文字,或许正可解开问题的症结:“吴姮娥获琼药登于月宫,此非独水为太阴之府,而女仙主之,盖其职秩所遇也……吴姮娥,羿妻也,羿司射卫黄帝之宫,入宫得琼药之丹以与姮娥,服,飞入月宫,为月中之官。”   这里不仅发挥性地对嫦娥奔月之举作了生动描绘,将嫦娥窃羿之药改述为羿主动赠药,关键在于明确了嫦娥的女仙身份,是掌管月宫的主官。这说明至少在唐末五代时期,嫦娥在道教中身为太阴元君的上仙地位已经得到确立,并成为较为平常的认知,甚至可以作为例证出现在行文中以辅助观点的阐发。   宓妃本为伏羲氏之女,游于洛水,溺而不返,遂为洛水女神,且伏羲氏又为天神之子,历来被尊奉为华夏民族的始祖神,在帝王世系中位列“三皇之首”、“百王之先”。   由此可知,宓妃的原初身份为神而非人,进而被道教加以仙化改造而吸纳为女仙谱系中的一员。   嫦娥在杜光庭笔下得以与宓妃同提并举,在表明其身为女仙的同时,更进一步彰显了嫦娥由神而仙的神仙品性。这一点正呼应、印证了前文所论道经中对嫦娥的塑造,不论是名号的显赫、形象的荣贵,还是权职的重大、功能的非凡,无处不在凸显其非同一般的仙尊地位,而这一切无疑都是以其来源于神的仙品为基础而决定的。   此外,《墉城集仙录》依据道教理想所营构的女仙谱系,在具体编排上体现出非常鲜明的有序性和层次感。这些女仙比之于《列仙传》和《神仙传》中的女仙,其最大区别在于都是降生而成仙,真正由神而仙,因而无论是形貌、气派特别是道法都显示了至美至尊、至善至神的特征。   《墉城集仙录》之后,宋浮云山圣寿万年宫道士赵道一撰有《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共列神仙、道士人的传记,是现存仙传中收罗最为宏富而记述较为平实的一部。其《后集》6卷,专收历代女仙、女冠共人,嫦娥在此已经以女仙身份赫然位列其中,以《姮娥》名之的传记载录于卷二,而此卷中和嫦娥并列的其他女仙,皆与之同为由神而仙的神仙。 这篇传记一方面以道教神仙传记的形式,再次确认了嫦娥作为真正的道教月仙的地位和领管太阴月府的权力,另一方面则为通过道教仙传这一线索来梳理、考察嫦娥成为道教女仙后,其仙话品性的快速加深、加强起到了一个关键的承转作用,此后的明清仙传,嫦娥就自然而然地厕身其中且居于高位了。   魏晋唐宋间道教的大规模造仙、树仙运动,广泛吸纳了一大批新形象进入道教的仙谱中,包括传统崇拜体系中的神,甚至还包括当时社会中的奇异之士,嫦娥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得以位列道教仙班,不仅获得了显赫的太阴月仙之位,而且终于以全新的仙真面貌呈现于世。

鬼谷子---洞府真仙

  传说鬼谷子本是道教的洞府真仙,位居第四座左位第十三人。被尊为玄微真人,又号玄微子。{我想让更多的人   洞府就是洞天,是神仙住的名山圣境,又称洞天福地。传说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道藏》中有一部专写洞天福地的书叫做《洞天福地岳读名山记》。浙江余杭县境内的“洞霄宫”就是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之一,被称为“大涤洞天”。元代的邓牧专有《洞霄图志》六卷,记叙该宫胜景。   真仙又称真人,只有得道成仙后方可称为真人。庄子称老君为“博大真人”;唐玄宗称庄子为“南华真人”,称文子为“通玄真人”,称列子为“冲虚真人”,称庚桑子为“洞虚真人”;宋代道士张伯瑞被称为“紫阳真人”;元太祖封丘处机为“长春真人”。   玄微真人鬼谷子住在鬼谷洞天,是为了在凡间度几位仙人去洞天。无奈苏、张、孙、庞诸弟子皆尘缘未尽,凡心未了。鬼谷子只好在暗中   相传鬼谷子有隐形藏体之术,混天移地之法;会投胎换骨,超脱生死;撒豆为兵,斩草为马;揣情摩意,纵横捭阖。   相传,鬼谷子的母亲是天上彩霞星,托生在朝歌城南王家庄王员外家中,取名曰霞瑞。因食奇谷怀孕,被逐在云梦山中生子,取名鬼谷子。   鬼谷子晚年归隐云梦山,一则聚徒讲学,二则孝敬老母。一日,王霞瑞把鬼谷子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娘为你饱受人间疾苦,如今为娘两鬓斑白,风烛残年,娘无他求,我死后,只求你把我葬在九龙聚汇的地方。儿若想娘,就在我墓旁挖一口井,从井水中可以看到为娘的身影。”话刚说完,就谢世归天了。   鬼谷子悲痛不已,眼含热泪在九龙聚汇之处安葬了母亲。为早日再见慈母的尊容,便率弟子在母亲墓旁挖井不止。整整挖了九九八十一日,方才把井凿成。果然井水中映出了他母亲的容颜。朝看母亲十八九,暮观老母鬓如霜。从此鬼谷子朝朝暮暮都跑到井边瞻仰母亲的遗容。星转斗移,天长日久,鬼谷子又发现了此井的一个奥秘,根据井中的水位升降,可以洞察天气阴晴变化。井水上升,天阴有雨,井水下降,则无雨天晴,因此这口井又被称为“井中洞天”。   此井是鬼谷子为怀念其母而凿,故曰“鬼谷井”。   夜识无字天书   相传,鬼谷子的师傅升仙而去时,曾留下一卷竹简,简上书“天书”二字。打开看时,从头至尾竟无一字,鬼谷子一时心中纳闷。与师父相依为命九年时光,感情日笃,今天师父突然离去,一时觉得无着无落,心中空空荡荡的,无心茶饭,钻进自己的洞室倒头便睡。可又如何睡得着,辗转反侧,老是想着那卷无字天书竹简,直折腾到黑,那竹简仍在眼前铺开卷起,卷起铺开,百思不得其解。索性爬将起来,点着松明火把,借着灯光一看,吓得他跳了起来,竹简上竟闪出道道金光,一行行蝌蚪文闪闪发光,鬼谷子叹道:“莫非这就是世传‘金书”’。   一时兴致倍增,一口气读将下去,从头至尾背之成诵。原来上面录着一部纵横家书,尽讲些捭阖、反应、内楗、抵峨、飞钳之术。共十三篇。   第一篇大意是说:与人辩论,要先抑制一下对方的势头,诱使对手反驳,以试探对方实力。有时也可以信口开河,以让对方放松警惕,倾吐衷肠;有时专听对方陈说,以考察其诚意。要反驳别人就要抓牢证据,要不让人抓到证据,就要滴水不漏。对付对手有时要开放,有时要封锁,能把放开与封锁灵活运用就可以滔滔不绝,变化多端。只有这样才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   第二篇大意是说:与人辩论,要运用反复的手法。反过去可以知其过去,复回来可知其现今。如果反反复复地试探,没有摸不到的底细。有时可以运用反辞来试探对手,要想听到声音就先沉默,要想张开,就先关闭;要想升高,就先下降;要想夺取,就先给予。   第三篇大意是说:要掌握进退的诀窍,这诀窍就是抓住君主的爱好,只要抓住了就可以随心所欲,独往独来。如能顺着君主的情绪去引导或提出建议,就能随机应变,说服君主。   第四篇大意说:凡事都不是铁板一块,都是有裂痕的。在辩论中要能利用别人的裂痕,同时,还要防止自己一方的裂痕。秋毫一样的裂痕,可以发展为泰山那样大。所以当裂痕小时要补住,大点时要切断裂缝,当大到不可收拾时就干脆将其打破,裂痕也就消灭了。

 第五篇大意说:与人雄辩要设法钩出对方的意图,用飞扬之法套出对方的真话,再用钳子钳住,使其不得缩回,只好被牵着走。这样就可纵可横,可南可北,可东可西,可反可复。   第六篇大意说:要想说服他人,必先衡量一下自己的才能长短,比较优劣,自身才质不如他人,就不可能战胜他人。   第七篇大意说:要游说天下人君,必须会揣测诸侯真情,当人极度兴奋时,就无法隐瞒真情,当人极度恐惧时也无法隐瞒真情。在这时才能有效地游说和说服人。   第八篇大意说:善于摩意的人就象钓鱼一样不动声色,让鱼自动上钩,“摩”的目的就是刺激对方,让他不由自主地上你的钩。把事情办成功,使人不知不觉。   第九篇大意说:要游说入主,就要量天下之权,要比较各诸侯国的地形、谋略、财货、宾客、天时、安危,然后才能去游说。   第十篇大意说:。要做大事,就要有一个向导,就像指南针一样,游说的向导是谋略,要先策划好,再按着策划的目的去游说。   第十一篇大意说:游说要先解疑,解疑的好办法是让对方道出实情。   第十二篇大意说:耳朵要善于听,眼睛要善于看,用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以天下之目看,则无不明;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只有对事情了如指掌,才能言无不验,言无不听。   第十三篇大意是:游说要靠巧辞,要对什么人说什么话,说什么话就要采用什么办法和说辞。不要简单直言,要研究讲话的对象,讲究讲话的技巧。   读完这十三篇,鬼谷子不禁拍案叫绝,平素与真人辩论从未有主动之时,原来真人有如此金书,不知者怎可与之争强。不禁想起与师父一起生活研习的时光,一股股暖流,一阵阵的心酸,不时又加几分孤寂。于是,息了明火,钻进被窝睡去。夜间少不得梦见金书在手游说天下。   第二天醒来觉得十分困顿,但还是放心不下金书,又打开想细细推敲,不料书中又一字皆无。鬼谷子从头翻至书尾还是一字不见,更觉此书乃师父至宝,要十分珍重,走进内洞将其摊在卧榻之上。然后走出洞门照师父所嘱练功,作法,一日三餐虽不香甜,倒也好打发日子。不觉日落偏西,黑夜又至,鬼谷子走人内洞上榻休息,只见金书闪着金光,字迹依稀可见,鬼谷子越觉奇了,原来月光从天窗射进来照在金书上,至此鬼谷子发现这金书原属阴性,见日则不显,在月光,灯光下才显其缕缕金文,真仍旷世奇书。   鬼谷子走出内洞,到石桌边,掌上烛明火把,又读将起来。   怎么换了文章,昨天读的本是纵横之言,如今怎么成了兵法?于是把竹简细细翻一遍,还是兵法,并无纵横之术。这书更加奇了。于是一口气读将下去,仍然是十三篇。   第一篇大意说:纵横捭阖乃万物之先,是方略、圆略、出入的门户。治世安民,一统天下,兵非良策。拥力而避战,交言而弭兵,不战而屈人,以战而止战才为上策。   第二篇大意是说:兵机大事在知己知彼,要有致胜之谋,必须审其情,定其基。掌握敌隋要快、要全,暴露给敌人的要少、要慢,阴谋与阳谋,阳谋与阴谋,方略与圆略,圆略与方略,要交替运用,不可固守一端。兵无定策,策无定形,使人无可乘之机,这就是“天神”。   第三篇大意说:君臣上下之事,有亲有疏,有远有近,君臣之间远远听到声音就思念,那是因为计谋相同,等待他来决策大事。在这种情况下君主要重用,将帅就要出仕,建功立业。如果在君主近前不被任用,那是计谋不合,在这个时候卸甲归田才是上策。   第四篇大意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自然的。圣明君主,见到世事有了裂痕,就要设法去抵住,而抵法有几种,世可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抬则抵而得之。五帝的政权就要夺取,诸侯之间的征伐是不可胜数的,这时参与争霸才是上策。   第五篇大意说:凡要决定远近征伐,就要权衡力量优劣。要考虑敌我双方的财力、外交、环境、上下关系,那些有隐患的就可征服。征服的上策,是靠实力去威摄。然后,令其或纵或横,或南或北,或东或西,或反或复,听我摆布。   第六篇大意说:各国之间或联合,或对抗,要成就大业,需有全面计谋,。要能携四海包诸侯。不是圣明君子,不能通过深层的智谋,则不能统帅国家,没有智慧的人不能主持用兵。要正确确立联合谁,打击谁,关键在于自己要有才能智慧,比较双方长短远近,然后才能可进、可退、可纵、可横,把兵法运用自如。   第七篇大意说:要策划国家大事,就必须会揣测他国的想法,如果不会揣情,虽有先王之道,圣智之谋,也是没用的。揣情是计谋的根本。   第八篇大意说:主持练兵,使军队能打胜仗而士兵又没畏惧感,使军队常在不动兵器、不花费钱物的情况下就能取得胜利,这才算“神明”。,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谋略,而谋略是否成功,关键又在于周密。   第九篇大意说:善于争霸天下的人,必须权衡天下各方的力量,要度量各国的土地人口、财富、地形、谋略、团结、外交、天时、人才、民心等国事。然后才能做出重大决策。   第十篇大意说:凡兵谋都有一定规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法,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   第十一篇大意说:凡是要做出决断,都是因为有所疑惑,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通过分析来决断的。而军中大事,各方面头绪十分复杂,难于决断时,可以用占筮的方法决断大事。   第十二篇大意说:在用兵将之时要赏罚严明,用赏最重要的是公正。赏罚严明才能无往不胜。   第十三篇大意说:举事欲成乃人之常情,为此,有智慧的人不用自己的短处,而宁可用愚人的长处,不用自己笨拙的方面,而宁用愚人所擅长之处,只有这样才不会穷困。   鬼谷子的这十三篇兵法与后世所传孙子兵法十三篇,一文一武互为表里,相辅相成,鬼谷子所传为文兵法,而孙武所传为武兵法。鬼谷子主张以圆略致强兵,孙子则主张以方略而致全胜。两部兵法都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   鬼谷子从发现了金书的奥秘以后,每夜读一遍,则每夜可得一书。   第三夜得的是致富奇书,里面讲些养殖方法,贸易原则,讲“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讲“世无可抵则深隐以待时”。此法由鬼谷子传给计然、范蠡(即陶朱公)及吕不韦、白圭等人。   第四夜读到的是《养性修真大法》,里面主要讲述《本经阴符七术》,讲盛神靠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术。五气要靠志、思、神、德等精神因素。这四者不衰,静和养气才能成为真人。鬼谷子以此秘诀传茅潆、徐福,以后又传陶宏景诸人。   第五夜读到推命相面术,里面讲天武经;命数、面相及人生祸福,此法亦由鬼谷子传给茅潆,以后又传给司马季主、李虚中等人。   第六夜、第七夜……,鬼谷子每夜必读一遍,每次一部新书,天上人间、治国安邦、仕途经济、天文地理、星命术数、丹药养生,无所不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鬼谷子视为珍宝,爱不释手。

碧霞元君的传说

碧霞元君即天仙玉女泰山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等,道教认为,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女神之一。

{我想让更多的人   杜冲,字远逸,镐京人。据《云笈七羲》称,杜冲本为古代仙人,周昭王时,闻知文始真君尹喜得道成仙,遂赴尹喜旧宅草楼修道。适逢尹喜后人尹轧亦居草楼,与之共修道术。周穆王在尹喜故宅草楼修道观时,请其为道士,奉以仙人礼。于是他闹居幽室吟诵老子《道德经》逾二十年,一天尹真君携二仙人自天而阵,授其丹方一函,中言太上老君和尹真人赞其勤苦修道,特奉老君之旨来授仙经。此后他便依老君丹方进行修炼,数年后终于道成,身生金光,五脏坚润。后来真人李君又阵临其处,授以《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炼成之后,洞观众妙,驱虎豹,役百灵,通冥达幽。同懿王已亥年间,上清元君遣仙官降临,迎其登仙上天,封为太极真人,下为王屋山之王,号王屋山太极杜真人。因其曾隐居楼观,遂被尊为楼观道第三代祖师。

  淮南王刘安,沛郡丰(今苏丰县)人。据《史记·准南衡山列传》记载,其为汉高祖刘邦之孙,袭父封为淮南王。才思敏捷,聪颖过人,好读书、鼓琴,善为文辞。于淮南国广致宾客、方术之士,投于门下的名士贤才竟达数千人,较著名的苏飞、吕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诸儒大山、小山之徒,曾作内书二十一篇,集为《淮南鸿烈》亦称《淮南子》倡导道家学说,兼糅法家,阴阳家思想,斥儒家是世俗之学。并作《鸿宝万年》三卷,论变化之道。汉武帝在位,待之甚厚,与之言政治得失,方技喊颂,博学善辩,无所不精,为武帝所重。又据晋葛洪《神仙传》称,淮南王好神仙之道,从游者众多。曾有八公前来拜诣。门吏因其容状衰老挡之门外,八公连变幻作少年,刘安闻知,不及穿鞋即出门相迎,至思仙台,北面拱手,行弟子之礼,垦请垂怜施教。八公乃复现老者,施行法术,变化风雨云雾,无不效验。遂授以其丹经及三十六水银等方。经三年药成未服之际,其子刘迁与郎中雷被习剑戏斗,被误伤。刘迁大怒。雷恐被害,遂请击凶奴,未准,于是上书武帝,告其谋反,武帝遣宗正持节惩办。刘安遂与八公登山大祭,埋金于地,服八公之药汤,白日升天而去,其妻子亲戚三百余人亦服药汤,随升而去,其家鸡犬食药者亦一并升天,此即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天之典故。相传刘安得《鸿宝万年》之术,升天后被封为太极真人。   徐来勒是为太极真人见于《云笈七羲》卷三《灵宝略纪》经云:三真未阵之前,太上又命太极真人徐来勒为孝先作三洞法师。自此,徐来勒亦号为太极真人。

(未完待续,明天详解)

(很多人转载会掐头去尾,我们都是为了弘道,敬请保留我一个







































治疗白癜风医院
南昌治疗白癜风医院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enanshengzx.com/hnxw/619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