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黄河的金堤上,被寿张撩到(上) 文/赵老汉 年-年聊城地区地图在中国的版图上看地级市的位置,黄河和运河交汇的聊城就站在一个很厉害的坐标点上,我始终以为只有长江和运河交汇处的扬州才可与之媲美,看气质,探精神,瘦扬州,慢聊城,纤美、温吞各胜擅场,暂搁下不论,往精确里说。其实,黄河运河交汇在聊城的阳谷县,阳谷县的张秋、寿张一带。 寿张是现在阳谷县的一个大镇,历史悠久,史上设县制,位衔鲁豫,战略要地。 在我的阳谷人文地理划分里,寿张是南阳谷的中心,黄河北岸阳谷的乡镇共有六个,自西向东依次分布着金斗营乡、李台镇、寿张镇、十五里元镇、张秋镇、阿城镇,寿张踞阳谷的正南方,坐镇这个版块的中央。 站在高高的黄河金堤上,转睛可见坡上散落着觅食的羊群和赶羊的老人;远眺,越过丛树和村庄,天气好了能看到阳谷城中央的狮子楼吧? 临黄河立金堤,放纵思绪悠悠穿溯,寿张的历史、传说、人物故事令我痴迷;漫步寿张老街,听着吆喝声、问询声,混着路边店里的桌椅拉动声、案板炉灶上的碰撞声,一路闻着吊炉烧饼、高桩馒头、手工包子的麦香和炒鸡的喷香,看着门前帐篷下条椅凳上的人生百相,寿张的生活真实令人倾倒。 黄河上的寿张 黄河到了山东平原地带成为名副其实的“悬河”。若晴日,登上阳谷城中央的狮子楼,向南遥望,那高高逶迤的金堤(海拔40多米,在阳谷境内高于低处10多米)本来束龙缚龙,也似龙。过去的岁月,每当汛期时黄河水自西向东冲贯而来,河之南北堤下人家的心都不约而同地悬了起来…… 几年前我曾经去过黄河北岸金堤下的一个很大的村子,叫莲花池,行政编制上属于金斗营乡,莲花池一、二、三、四、五、六、七村轮次简洁明了地排下去……可以想象,在过去,这里或常是水淹致涝,于是,成池,取名莲花池又与善良淳朴的劳动人民心生无奈但尚未完全绝望的状态下的美好期冀有关了…… 我对寿张的印象和上学的经历完全相关。最早听说的寿张是教育的寿张,阳谷师范和阳谷二中在我很长的认知里赫赫有名。初中毕业时,我们班里学习极好的三四个同学考取了阳谷师范(小中专),老师说一入校就是干部身份,还有补贴,且分配工作。因此,阳谷师范于我们寒窗苦读的农村孩子,那是超越县城一中的神一样的存在,也是出身贫困家庭的学子迅速摆脱老一辈命运的捷径。在寿张的阳谷师范曾经为阳谷县培养了很多基层人才,至今说起来在聊城为什么阳谷人多,这是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原因。 也在寿张的阳谷二中仅次于一中,有的年份还出过超越一中的“神人”考取了北大清华,所以,二中,于读一中的我也很神秘,无奈,求学时间紧张路途且遥,无缘去拜会。家兄与我的乡邻曾远赴寿张求学,当时以我活动的半径就10公里而言,遥远的寿张是个秘园,令人向往。 还有一个后来才知道的关联,令我对寿张也很好感。我们赵姓是明时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在阳谷各乡镇均有分布。我的老家西湖有个村子叫赵伯升,遥远的寿张有个赵升白村,据说原是兄弟一脉。西湖于我是故乡,赵伯升更是亲切的初中母校地,所以,至今未曾谋面的赵升白就多了亲切,所在的寿张也多了好感。 我去过寿张三次,一次途径,两次专访,去前和归后也做了不少功课,但仍觉不够,每每面对这样饱经风霜的古郡,我如面对一个佝偻沧桑的老者,不自觉地就会矮下身躯,倾听那世代传承的老俗话、老人言。 翻《阳谷县志》,寿张初名寿良,寿良之名源自境内寿聚城及良山(梁山),始置西汉初年,东汉时避光武帝叔父刘良讳而更名。县治初在东平境内,后迁梁山县寿张集,时属兖州东郡;经魏晋属东平国、隋属济北郡、唐五代属河南道郓州、宋属京东西路东平府的一路变迁,金承宋属,仍是山东西路东平府,但县治有变,年(金大定七年)迁竹口(今李台乡祝口村),年(金大定十九年)还旧治;明初再迁今址,归属山东布政使司兖州府东平州;清属兖州府;民初改属山东省东临道;年改属山东省第六督察专员公署;年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年改属冀鲁豫行署二专署;年划归九专署;年改属平原省聊城专署;年改属山东省聊城专署;年11月,寿张县建制撤销,所属辖区以横亘于县境中部的金堤为界,南部划归河南省范县,后又分设为台前县,北部划归阳谷县;金堤以北的寿张区,年改为寿张人民公社;年改为寿张镇;年,四棚乡并入。 元代东平路地图(含寿张县) 纵观寿张名称、归属以及县治地的变化,其根本原因就是由于过去生产力低下,黄河经常决口、改道而致。上千年的因陈变迁,黄河沿岸的寿张人民穿越历史风尘承传而来的奋励无畏、勤劳质朴以及涵练成就的宠辱不惊勇开拓的民性、精神因砥砺而愈璀璨。 今年秋天的一个午后,我走在有些冷清的寿张官道上,即使大隅首那里人物也稀稀拉拉,旧时县治的精气神儿没了。站在金堤上,南边就是素有“小香港”之称的河南台前县,金堤上下散落着一群群的羊和几个放羊的老汉,斑驳的树影渐渐拉长,将我罩在浓重的旧时光的回忆里。想起年对聊城百货大楼的企业采访,百大三女杰之张霞副总就是寿张人,我犹记得当时她给我描绘寿张的富庶和家庭的殷实,即使在她们那个年代也不挨饿不受冻。寿张的布匹市场也曾颇为辉煌,名扬远域,但后来,随着聊城香江光彩大市场崛起,布匹行业也式微了。 擒杀蚩尤的王灵官(今遗有王灵官庙和庙会)、白莲教清水教派创始人王伦(今遗有点将台和聚义亭)、“寿张乔坐衙的李逵”……看着跃然纸上的一个个名字代表的寿张历史,我不甘心寿张当下的落寞,遂转移视觉向跌落在尘间的最没有修饰的百姓小吃里去寻觅寿张的精神和气质。 味道里的寿张 在一个吃货眼里,寿张的全部都在味道里了。 真正认识寿张,也是从这几样至今还在的小吃开始的。排队等多长时间吃寿张的肉镟子都是值得,喝一碗尹家的丸子汤熨帖全场(肠),坐在临街棚下的条凳上吃两个高家羊肉包子,尝尝四棚的炒辣子鸡,回来时再捎上一袋吴家的高桩馍馍。 家常吃食,取材当地,哺育周遭,没有僭越老百姓的味蕾和经济承受边界,与市场的普世认知、与城里的消费潮流倾斜着角度维系着平衡,慢声细语诉说寿张跌宕起伏的曾经和当下。今秋的一个正午,我站在高家包子的案子旁边,看着高家的闺女、媳妇、儿子熟稔地擀皮、调馅、放笼屉,不禁想起了杂技,寿张的美食犹如杂技,波澜不惊的套路中高潮迭起,令人沉醉。 高家包子是远近乡民去赶集的惊喜。 包子最是家常,但也最令人挂念。 在大聊国,我自诩吃过不少的知名包子,但我始终疑惑,为什么普通的一包子有如斯大的弹性让人可以从两极从容说道个一二三四? 几乎所有家庭中的无论巧妇还是拙夫都会伺弄这面与馅儿的结合,尽管老饕们也都认同我总结的“最好吃的包子在家里”的观点,但身不由已闯荡江湖的漂客们游走山珍海味、酱鼐珍馐间,最后,还是在仅仅作为面食的包子跟前乖乖束手就擒。我也曾经一度因迷恋美味的包子而出入犄角旮旯胡同里弄去找那种极为小众或个体的包子,但在质朴的高家包子面前,我觉得我想多了。 高家包子就在寿张老街大隅首向南不远的路西,门脸房穿堂过去是院子,院子里堆满了截段儿成捆的木柴和大大的铁皮盛器,过了院子就是厨房和起居室,都是劳碌的战场。门脸房里摆满了方桌和条凳,外面临官道搭起了棚子,棚下放置了案板、支起了炉灶,从屋里扯出电线,按上鼓风机,就可以作业了。临近操作台,方便的小方桌和马扎是很多的顾客最为喜欢的,包子出笼两秒钟就可以到眼前了,两手捧着、哈着热气吃个最热乎。坐在棚子里的马扎上,往南打量,越过人群市肆,可以看见官道冲上黄河金堤,那边就是河南的地盘了。历史上多少年来,河南侯庙、孙口的人们也会在寿张大集的时候过来,可能就是为这口包子而来。 高家包子是羊肉馅,他们不迷信遥远的大草原羊肉和现下时髦的国外进口肉,取材就当地小山羊,那不是,黄河金堤上无论是草绿了还是树叶黄了,总有羊群和放羊的老人,倘若再往南,台前到菏泽,台前到梁山、济宁一代,本地羊品种更丰富,吃羊肉的传统更盛…… 这几年,随着电视拍摄小吃的节目越来越多,镜头后边的手艺传人多了一份警觉,不知是编辑的造词还是手艺人的狡黠,说到配料的时候都喜欢用“秘制调料”一笔带过,是为了凸显神秘感还是有意装神弄鬼?我曾经遭遇被武断阻止的经历,说什么我们这是祖传外人不得见等等,彼时我很是尴尬。年的一个秋天,我站在寿张高家包子的案板旁边和劳作的高家女儿、高家媳妇和女婿攀谈了很久,其间,有两次不断地配料调馅儿,也没见刻意地弄到小黑屋子里放上神秘的调料,大葱和面粉就在旁边立着,面粉是台前尚庄的向荣面,劲雪牌高筋特一粉,高家女儿告诉我他们要的都是最好的;粉条是梁山的地瓜粉条;大葱是当地的大葱。其实,只有当地的东西、应季的东西才最养人。羊肉、大葱、粉条主料齐备,酱油、香油、花椒水、盐辅料加入,调和到馅料泛着糯湿光泽、香气外放就好,雪白发亮的面粉和面中沿袭最传统的方式发酵,以面头发,盆面要上炕,还要盖被子。做包子的面和蒸馒头的面要求不同,时间控制有别,包子要求软筋上手。高家的儿子、女儿、媳妇、女婿正值四十岁左右的壮年,高家包子到他们这里已经三代,固守的是剩下的传统,岁月和人心早就撇清了浮躁,但人无完人,物欲横流的浊世里还是多少有些向外的张望,交谈中女婿向我反问聊城育新街的生意如何如何。一个包子一块钱这是老人立下的价格,也是寿张四邻八乡的乡民久久约定的价值认知,到集上,吃顿好的,再带上几个包子给家人,能承受得起,但这样的价格发不了财。 面皮飞快地擀成,再飞快地抹馅儿,双掌合十,只一挤,入竹笼,厚墩墩的软面皮,大大的包子褶儿,高低起伏,有如小船儿在河水里颠簸,在一个吃货眼里煞是好看。 “你们的包子好了”,高家儿子起笼,浓浓的热气中麦香肉香弥漫开来,我理解为什么临街立灶了。我抓紧回到朋友占好的方桌,小心地坐在条凳上,专心地吃包子,一个、两个,吃着看着篮子里的包子,嘿嘿,典型的吃着碗里看着锅里,为什么不呢?什么味道,边吃好东西边说话的是憨家伙! 吃饱了,抚着肚子,回忆味道,最是味道。 不由得想起了儿时第一次跟大人去赶集,坐在自行车的前大梁上,一路颠簸,腿都麻了,也不敢抱怨(这是来之不易的福利,孩子多,表现好的才能跟着大人去城里开眼界)。在阳谷西汉庄吃的合手包就是这个样子,不过馅儿和肉无关,那个年代,以粉条用重重的酱油调了,已经很好了,三两口包子下肚的时候腿麻早已经忘干净了。 预告 站在黄河的金堤上,被寿张撩到(下)篇目录 高家包子是远近乡民去赶集的惊喜 肉镟子是黄河堤上富户人家夜娱的牵挂 尹家丸子汤是在大隅首的邂逅 四棚辣子鸡是寿张接纳的外地浪子 吴家馍馍是家乡对外地游子的抚慰 北京那个医院看白癜风好北京白癜风治疗医院哪家效果好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enanshengzx.com/hnsh/701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