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北京工作生活十几年,对这座古城有着复杂的感情,

一方面它古韵悠悠,另一方面又保守官僚,

时常会觉得对这座城市又爱又恨......

我想不少在北京的奋斗的小伙伴们也有着和我类似的情感,但既然身在这里,毕竟还是爱要多一点嘛,

今天,就来给大家聊聊老北京的过往及今生。

北京现在越来越大,城区面积已多平方公里,这里我们只介绍二环内北京古城,也就是明清北京城,简而言之,就是老北京啦~

现在,正式开始上课啦!请同学们在小板凳上坐好。

北京城的起源及建城史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部,背靠燕山,

北京城至今---建城史多年,

建都史仅多年(成为国都),

因地理位置的关系,在成为国都之前,一直是作为北方重镇存在,

在其后的多年都城史中,

大半时间,也就是多年时间都属于少数民族政权:

金(女真),元(蒙),清(满),

此时的北京也成为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混合的地区,

仅有约年左右的时间属于汉族政权:

明,中华人民共和国。

(是不是觉得都城史短的可怜,一多半还是异族统治。。。所以说,北京作为首都是由我们大中国领土变迁决定的)

北京城的起源---蓟城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尧的后人于:蓟,封姬奭(shì)于:燕,

燕逐渐强大,灭蓟,并迁都蓟城。

西周---蓟城起源图

(北京城发展变化只选取有代表意义的朝代来说明,无特殊变化的本文略过)

春秋战国时,蓟城仍属燕国,至战国时,燕国逐渐强大,为“战国七雄”之一。

蓟城为燕国上都,是重要的南北贸易都会之一。

(因是燕国都城,有时以燕都代称)

春秋战国---燕国蓟城图

西汉统一中原后,蓟城属广阳国/广阳郡管辖,广阳国属幽州管辖

(幽州、广阳郡有时也指代北京城)

西汉---广阳国蓟城图

自汉代以后,蓟城城址面积缩小,

这一时期,中原大乱,统治蓟城的王朝有曹魏,西晋,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北魏,东魏,北齐,北周,诸国皆以蓟城为幽州治所,在此不复述。

西晋---燕国蓟城图

至隋唐始,北京城城址的战略意义开始逐渐凸显出来。

隋朝时,蓟城为涿郡治所,是隋朝北方军事重镇。

隋炀帝曾依托蓟城的地理位置,三次用兵东北,

以求域内统一,未果。

隋朝---涿郡蓟城图

隋朝时,中原文明逐渐向北部和东北部扩张,图中能看出北京地理位置的战略重要性。

隋朝国都仍然位于中原地区,北京此时仍为北方重镇。

此时的隋朝东北方仍有一些小国未纳入隋朝版图。

隋朝全图

唐朝,蓟城为幽州治所。

蓟城是唐朝的北方军事重镇,又是贸易中心,

唐太宗、高宗以蓟城为依托,用兵东北,最终实现统一大业。

唐朝---幽州城图

此时,中国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崛起,北京城的位置越发显得重要。

唐太宗、高宗以蓟城为依托用兵东北,最终实现统一大业。

唐朝全图(二)

(唐朝版图有多次变化,这里仅选取北京作为北方重镇对于唐朝起到关键作用的时期。)

PS:北京的燕京之名始于安史之乱,史思明占据蓟城,自称燕帝,以蓟城为燕京,安史之乱平定后,罢燕京,但燕京之名却流传下来,这也是北京最常用的别称之一。

唐末,年,朱温篡唐建后梁。

年,李存勖建后唐,灭后梁。

后唐年,大将石敬瑭起兵反后唐。

后唐讨伐石,石被围,向辽(契丹)求援,辽军南下,击败唐军。

石敬瑭灭后唐,建立后晋,认辽主为父,自称儿皇帝。

年石敬瑭按约定将燕云十六州(也称幽云十六州)献辽。

燕云十六州被割辽后,中原失去了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天然和人工防线,完全暴露在北京游牧民族铁蹄下,使得北方民族得以在中原长驱直入。

辽国开始从单纯的游牧民族,向游牧与农耕相交的民族过渡。

蓟城也开始成为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的地区。

五代十国全图

中原好乱的说~~

燕云十六州图

辽(公元年—年)

辽得燕云十六州后,年在幽州建立陪都(非辽国都),号南京幽都府。

后改为析津府,析津也成为北京的别称之一。

辽---南京城

北宋汉族政权统一中原后,一直意图收复燕云十六州。

北宋初年年,宋太宗在高梁河(今北京海淀区)与辽战斗,北宋大败,

对燕云十六州从此望眼欲穿。

辽、北宋全图

金(女真族年-年)国崛起,年灭辽,年灭北宋。

年金皇帝完颜亮在辽南京城基础上扩建,称中都,定为金首都。

从此,北京城开始了建都史。

金---中都城

南宋偏安一偶,再也无力收复丢失的北方领土。

此时北方的蒙古族已逐渐强大起来。

金、南宋全图

(看,金以燕云十六州为依托,都打到哪里了,把南宋领土打的好小。。。)

金中都仿照北宋汴京/东京(今河南开封)之规制,在辽南京城基础上扩建。

金中都城图

从北京建城至金中都,无论朝代如何更替,北京城的大体位置都在此区域。

此区域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北京宣南地区。

宣南地区成为北京历史文化最深厚之所在(有机会讲)。

直到元大都时期,才弃用旧城址,在旧址的东北方向重新营建了大都城。

年,蒙古军攻下北京。

元时期全图(一)

年忽必烈登基之后,以元上都为都城。

元上都位置偏北,对控制中原不利,年忽必烈决定迁都至燕京地区。

年在金中都旧城东北方向,原金离宫万宁宫处修建元代都城---大都。

年忽必烈在仍兴建中的大都城内登上皇帝宝座,

大都城音译汗八里(汗八里也是北京代称哦)。

元---大都图

元大都城与金中都旧城相隔约米,被称为北城,原来的金中都旧城就称为南城。

后南城逐渐衰落,到明朝时最终被废弃了。

今日北京城的基础就是忽必烈建设的元大都所奠定的。

汉官刘秉忠秉承汉文化《易》经哲学设计了元大都。

(明朝改建北京城时同样运用《易》经哲学来设计建造北京城,北京城建造详解将在下次内容中分享)

元---大都城图

明洪武元年(),明军攻入大都。

为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更名为北平府,取“北方安宁平定”之意,

北平第一次成为北京的名称。

从明朝开始,北京的名字就基本在“北平”与“北京”两个称呼之间变化。

元朝被迫北迁,但仍对中原王朝构成巨大威胁。

明时期全图(一)

明朝对北京城的营建,真正造就了之后的明清北京城。

明北京城的修建过程图示

元末战乱饥疫,大都人口死亡逃散数十万,城北部居民空疏,

明军进入北京后,为了缩短防线,将北城墙向南收缩五里,

至今德胜门、安定门一带,增建一道城墙,将城垣变为“日”字形布局,

由于新筑北城墙西端正值河床,因此北城墙西处向西南倾斜,

造成明清北京城池西北缺角的格局。

又为了消灭“王气”,明军将元代宫殿全部拆除铲平。

(紫禁城为全部重建,日后再讲)

(PS:元大都土城现存北段、西段城墙遗迹,以及护城河(小月河)。现被开辟为元大都遗址公园)

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

于年夺得帝位,改年号为永乐。

为了控制东北和防御北元蒙古南侵,朱棣将北平升格为北京顺天府,

年开始了北京城的改建。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北京这一名称。

永乐十九年(年),明朝正式迁都北京,

以顺天府北京为京师,应天府则作为留都称南京。

朱棣营建北京宫殿时,为了给皇宫前方留出足够的空间,

拆除部分原在长安街的元大都南城墙,向南二里,正阳门一线重建了新的南城墙。

北京城南部修建了山川坛(清改名先农坛)与天坛,城外人口逐渐增多。

明代中叶,蒙古骑兵多次南下,逼近京郊。

为抵御外敌,年明朝开始修建北京外城墙,原本要围绕北京城一圈,

由于经费困难,无力环绕整个京城,只修建了城外南面部分,

把永乐时建成的天坛和先农坛及其形成的闹市区-----前门市场包在其内,

使北京城平面成了“凸”字形。

原北京城就称为内城,增建的南部称为外城。

至此,北京城最终格局形成。

年清兵入关后,即进驻北京,亦称北京为京师顺天府,定为国都。

清朝统治期间对北京城内建筑有所增补改建,但对北京城规模与格局未做大的变动。

清初,实行满汉分治,满人住内城,汉人住外城,后逐渐松懈。

民国时北京城内建筑多有改动,包括为通行火车在城墙开洞等,

但北京城大体格局依然保持完整。

真正对老北京造成无法挽回破坏的是在年之后(时常忍不住感叹,老北京城如果还完整留着该多好)。

现在,相信大家对于北京城的变迁有了大致的了解吧,那么,我们再整体过一遍北京城的变迁过程,来巩固一下。

最后,附上一张民国时期老外画的老北京民俗地图给大家欣赏一下,图中对民国时期老北京各个区域的特点用漫画形式做了说明~~~~

推荐







































白癜风医院乌鲁木齐哪家好
北京治白癜风的费用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enanshengzx.com/hnsh/544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