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第二单元第二课做有态度的新闻评论

本单元主要聚焦于新闻通讯和新闻评论两种文体。

为了让学生对新闻通讯有初步的认识,为新闻评论课打好基础。我提前布置了《喜看稻菽千重浪》和一篇来自人物杂志的人物通讯稿的缩写,通过缩写,可以让学生大概了解通讯稿的特点和要素。

当然,在缩写中出现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分类如下:

1.主题分散,面面俱到。

2.记者跳出发表评说。

3.滥用形容词,影响人物表述的客观性。

公开课设计得比较匆忙,所以有关缩写的相关知识点,我只能一概而过,这是我比较遗憾的一点。对于学生来说,缩写本就是一个重难点。在缩写和新闻评论两个主题之中,我做出了取舍,最终还是选择将新闻评论作为我公开课的重点。

定好重点之后,我开始分析这节课围绕新闻评论,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相比人物通讯,大部分学生对新闻评论都比较陌生。于是我决定解决“什么是新闻评论”“怎样选择角度来撰写新闻评论”这两个问题。

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一个广播站场景,即“学校打算在广播站新开一个栏目,栏目名叫“午间八分钟”,该栏目由新闻播报和新闻评论两个部分组成。这一期,栏目将视角投向了热门话题——劳动。”在这一场景下,学生要成为播报员和评论员,来呈现一个完整的电台节目。

首先是任务一,新闻播报。在这一任务下,学生需要回顾之前的缩写文稿。我基于他们的缩写文稿,修改出了一份较为合适的播报稿。于是我选取了两位同学花两分钟的时间对两份通讯稿进行播报,并梳理了通讯稿的特点和要素。在这一设计上,由于我想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电台节目,导致环节的目标性不强,仅仅是做了一个展示,缩写的问题也只是较快地带过。第一次上公开课,由于比较“贪心,想给学生呈现的知识太多,倒不如对某一个问题深度地挖掘。缩写的范例如下:

通讯稿1: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袁隆平立志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

年,在农村任教的他在试验田里偶然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得益于对遗传学的深入研究,袁隆平坚信通过研究可以研发出人工杂交水稻。

他顶着指责和嘲笑开始了研究,在面对理论事实矛盾时,袁隆平没有迷信权威。他从自己的实践中获得真理——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现象。

最终,他培育出了高产又优质的杂交水稻,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通讯稿2:

20岁的河南小伙孙亚辉因工地事故身体残疾,成为一个“废人”,在家中用电脑买了一只做砂子炒花生的大锅,并在淘宝上直播卖土特产。半个多月无人问津,直到一天后有了第一笔订单,使他和母亲有了希望。之后熟客越来越多,他卖的土特产也越来越多,国外的老乡也来买他的货。三月份,他对他的粉丝诉说了他的过往。

即使命运不公,他也有未来。

接着是任务二,新闻评论。在这一任务上,学生需分组扮演在校高中生、农民、淘宝直播间粉丝、马云、科研工作者、残疾人、新闻工作者,针对这两份人物通讯稿设计问题并加以评论。这个活动的设计主要是希望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来对新闻进行评论。在上课之前,我给每个小组都设计了一份表格,希望他们能根据表格进行问题的设计和评论。当然,由于问题设计这一任务偏难,我在表格中提前设置了一些参考问题。表格设计如下:

第一组:

假如你是在校高中生,受邀参与“午间八分钟”节目的录制,请你围绕“劳动”对两篇通讯稿做出评论。(字左右)

参考问题:

你认为袁隆平的劳动和孙亚辉的劳动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你们组的问题(可以用参考问题,也可以自己设计问题):

你们组围绕问题作出的评论:

第二组:

假如你是农民,受邀参与“午间八分钟”节目的录制,请你围绕“劳动”对两篇通讯稿做出评论。((字左右,可以模仿农民的口吻)

参考问题:

你认为袁隆平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而孙亚辉又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你们组的问题(可以用参考问题,也可以自己设计问题):

你们组围绕问题作出的评论:

第三组:

假如你是孙亚辉淘宝直播间的粉丝,受邀参与“午间八分钟”节目的录制,请你围绕“劳动”对两篇通讯稿做出评论。((字左右,可以模仿粉丝的口吻)

参考问题:

你为什么喜欢孙亚辉,为什么愿意在他直播间买东西?

你们组的问题(可以用参考问题,也可以自己设计问题):

你们组围绕问题作出的评论:

第四组:

假如你是马云,受邀参与“午间八分钟”节目的录制,请你围绕“劳动”对两篇通讯稿做出评论。(字左右)

参考问题:

和袁隆平同为国家级影响力人物,你对平凡人和影响力人物的劳动有何看法?

你们组的问题(可以用参考问题,也可以自己设计问题):

你们组围绕问题作出的评论:

第五组:

假如你是科研工作者,受邀参与“午间八分钟”节目的录制,请你围绕“劳动”对两篇通讯稿做出评论。(字左右)

参考问题:

你认为科研是劳动吗?

你们组的问题(可以用参考问题,也可以自己设计问题):

你们组围绕问题作出的评论:

第六组:

假如你是残疾人,受邀参与“午间八分钟”节目的录制,请你围绕“劳动”对两篇通讯稿做出评论。(字左右)

参考问题:

听了孙亚辉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你们组的问题(可以用参考问题,也可以自己设计问题):

你们组围绕问题作出的评论:

第七组:

假如你是新闻工作者,受邀参与“午间八分钟”节目的录制,请你围绕“劳动”对两篇通讯稿做出评论。(字左右)

你的角度

第八组:

假如你是新闻工作者,受邀参与“午间八分钟”节目的录制,请你围绕“劳动”对两篇通讯稿做出评论。(字左右)

你的角度

在分组时,我特意设置了两个组来扮演新闻工作者,这对学生也是一个挑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区分,普通的社论和专业的新闻评论所选取的角度有何不同。

很惊喜的是,三班的孩子们都能给出非常亮眼的小组成果。

在孩子们创作出的社会评论中,有许多亮眼的观点,比如孙亚辉的新闻中,他们小组认为,孙亚辉的行为源自于对劳动最真挚的渴望;同样的,他们小组结合了马云的相关时事,认为劳动的意义在于影响下一代人,他们对劳动的意义角度进行了评论。

第二小组的成员甚至模仿了农民的口吻,从他们的观点中,可以看出一些同学其实对农民的生活不甚了解。于是在课上我针对他们的回答,进一步引导他们,“可以向孙亚辉和袁隆平学习什么呢?”于是有同学能够迅速找到创新这一点来继续思考。

该小组能够从国家层面和个人层面来分析袁隆平和孙亚辉劳动的不同。

包括作为新闻工作者的小组,他们能够针对“劳动无高低”这一点对两则新闻作出全局性的评论。还有一些小组能够将成果与当下时事结合在一起,比如网络直播等。

在课堂上,我将这些观点梳理并记录在黑板上,并希望学生能够根据小组所呈现出来的各个观点得出一个更适合做新闻评论的角度,同时新闻工作者小组的同学给出了很好的范例。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新闻评论和社论杂论的区别,从而进一步了解新闻评论的特点,即新闻性、倾向性和公众性。在此任务之后,学生们在对新闻评论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再来看本单元唯一一篇新闻评论《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就能对新闻评论的特点、角度和观点有一定的认知。

最后,我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就此篇课文绘制思维导图,也是对这节课的一个成果的验收。课堂上,学生完成得不错。

总的来说,这堂公开课,我上得还不太稳。这不仅仅体现在教学的语速上还有课堂时间的把控上。语速太快,想要呈现的内容太多,往往还不如将一个教学点讲深入。如果将重点移到后半部分,将活动内容控制在十五分钟,接着结合《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这篇课文,并加以深度分析,这节课重点会更加突出。

公开课让我深深体会到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正是如此,才叫人无法停止探索课堂教学这门艺术地脚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enanshengzx.com/hnsh/1353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