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村清代举人丁元熙义捐私砖整修了黉学和半个邓州城,因而有“丁半城”之嘉誉

丁肇青参加过反对签订二十条不平等条约的爱国运动留法期间,他与周恩来、邓小平、李富春等结识1941年,丁肇青因不愿为国民党服务,回到邓县老家

“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给子孙后代留下钱财,不如留下一部经书做人修身要品质淳朴简约,教育子孙要用好的方法,这正是丁氏家族人才辈出的原动力

一座村庄,出了20个博士、23个硕士

丁声树于1932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进入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职从事汉语语言研究1961年,丁声树接受了《现代汉语词典》的主编任务,主持修改定稿工作,于1965年印出了《现代汉语词典》的试用本1978年12月,具有跨时代意义的《现代汉语词典》完成编纂

一个家族,600余i河南省政府采购网年文俊层出不穷

一种家风,重知识重教育世代相传

大丁村从明朝以来,先后出知州以上官员50余人,举人1人,拔贡、岁贡等36人,廪生、增生等321人近代以来,该村出了20个博士、23个硕士、90多个大学生,在当地被称为“博士村”

大丁村代有人才出,这与丁氏家族以文化教育为本、重视教育有着重要的关系该村党支部书记丁广前告诉记者,大丁村自古以来就文风鼎盛,重视文化和思想品德教育

走进大丁村,在村中央,记者看到两棵直径各一米多的古柏,苍翠欲滴,遮天蔽日古柏旁边是丁氏祠堂“古柏的树龄有500多年,枝繁叶茂,象征着家族人丁兴旺”67岁的丁声堂说,“在丁氏族人心目中,古柏就是家族的守护者”

邓州丁氏系姜子牙嫡传后裔姜子牙次子汲因“拯事弗懈,事主尽忠”,周康河南省地方税务局税王封谥“丁公”,其子乙公讳良袭侯封食采济阳,以父谥为姓明朝洪武年间,邓州丁氏祖先随明金吾右卫孔显镇抚邓州迁居而来,嘉靖年间,邓州丁氏七世祖丁埏、丁垓将城内的宅院捐做学堂,迁至湍河北岸,并修建祠堂,即今大丁村丁氏家族代代稼穑传家,尊师重教,诗礼启后,做官为仕,文俊辈出,遂成为邓州望族

丁氏家族对邓州以及南阳的教育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丁声树的曾祖丁敬范在邓州花洲书院旧址购置书籍,兴办邓州高级小学堂,并在各乡推广建立小学,是邓州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丁敬范次子丁振伦在邓县兴建几十所中小学,还多次举办蚕桑学习班丁声玉在丁氏祠堂创办私立小学和中学,为当地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出邓州城一路向东,沿着曲曲弯弯的河南省邓州市地图小路,记者来到位于湍河岸边的大丁村古老的湍河奔流不息,梭织着悠悠的历史,从明朝洪武年间起,一批又一批英杰俊才层出不穷

他们中除丁肇青、丁声树、丁轸宇、丁声蔚、宋烨、丁伟、丁俊玲外,还有美国哈佛大学博士丁炎,有北京大学教授丁际昌,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丁子振,有复旦大学教授丁声颂,有北京工商大学教授丁声俊,有河南大学教授、着名音乐学家丁承运、丁伯苓、丁纪园,有南开大学教授丁广州,西安交大教授丁心洁……

邓州市裴营乡大丁村,近代以来,出了20个博士、23个硕士、90多个大学生,在当地被称为“博士村”他们中有中国第一批留洋博士、河南省第一个博士、与周恩来和邓小平一起在法国留学的丁肇青,有中国社会河南省国家税务局科学院学部院士、《现代汉语词典》编纂者丁声树,有经济学专家丁轸宇,有夫妻博士丁声蔚、宋烨,有兄妹博士丁伟、丁俊玲……昨日,记者深入大丁村,探寻该村人才辈出的奥秘


偏方治疗白癜风
白斑病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enanshengzx.com/hnmt/75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