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周口发布↑   “沙河第一湾”

  对于周口这座城市来说,因为没有山,河流就显得是那么重要。沙河、颍河、贾鲁河,三条河流在这里交汇,温柔地撕开水泥板结的城市,形成灵动的水域,把地气送给两岸的树木、庄稼和人们,不断影响并改变这里的一切。

  在我们的内心,无论从哪个角度去审视,周口的河流都是美的,只是有时候这种美被我们忽略了。沙河,周口的母亲河。她一直在我们身边静静地亘古流淌,世世代代哺育着千万周口儿女。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同样造就了沙河的天然美景,在川汇区、西华、商水交界处,沙河在这里不经意间冲击出一个完美的“U”形,形成天然奇观。十多天前,我们的摄影记者用航拍飞行器在米高空拍下的这张图片,就堪称周口沙河一景。从图片上看,这里竟与闻名天下的自然景观“长江第一湾”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12月24日,周口晚报记者在实地采访并征求市水利专家意见后,大胆设想:能否把这一天然美景命名为周口“沙河第一湾”?

  摄影记者米高空拍的一幅图片

  作为一名摄影记者,用镜头记录我们身边的美,自然是分内之事。连日来,我们的摄影记者朱海龙用周口晚报“周晚一号”航拍飞行器从高空拍摄的周口美景系列图片在晚报刊发后,给读者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冲击。

  入冬时节,天高云淡,能否找个合适的位置拍一幅沙颍河的美图?朱海龙展开周口地图浏览后,决定选择在川汇区、西华、商水交界处的沙河段拍摄。因为他从地图上看到这里有个较为明显的大河湾,在这里拍摄更能体现出河流的灵动和秀美。由于天气、风向等方面的原因,他先后往返三趟,最终拍到了这幅满意的作品:米高空下,沙河水缓缓流淌,在一个叫赵湾的村庄前,河流自然形成了一个大大的“U”形,宛如灵动的水袖,美不胜收。当这幅作品在报社传阅时,同事们不约而同地发现,周口沙河的这一天然美景竟与“长江第一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长江第一湾”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丽江市石鼓镇与香格里拉县南部沙松碧村之间。万里长江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到了香格里拉县的沙松碧村,突然来了个多度的急转弯,转向东北,形成了罕见的V字形大湾,“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人们称这天下奇观为“长江第一湾”。

  同事们认为,仅从图片上看,咱这个沙河大湾虽比不上“长江第一湾”的波澜壮阔,但视觉效果并不逊色,赋予其周口“沙河第一湾”的美称并不为过。

村民排队等待登船

沙河渔民

摆渡

 湾里人家的百年老渡口

湾里人家的百年老渡口

  12月24日上午,记者一行驱车从报社出发,到赵湾村进行实地采访。采访车沿周口大道北行,至建设大道往西,穿过颍河上一座狭长的叫孙嘴桥的老桥后,就进入到西华县境内。

  出周口市区时,记者对即将看到的美景满怀期待,但当驶上沙河大堤,由于道路颠簸,堤岸杨树绿色褪尽,放眼望去只有灰蒙蒙的一片时,内心多少还是有些忐忑。

  “别急,还在前面。”看到我们失落的表情,摄影记者朱海龙边开车边提醒。十多公里路程后,眼前豁然开朗。冬日的阳光下,平静的沙河水悠游缓和,清亮得可以看到柔波里摇曳的水草,近处偶有一群鸭子游过,远方几艘渔船长篙漫溯,比起喧闹的城市来,这里还是多了一份难得的宁静。更美的是,沙河在这里拐了个大湾,看上去就像舞动的水袖,一下子就使这里的河流变得生动起来,河水也显得更有灵性。

  “我们这个村叫赵湾,是这个‘大锅’的底部,紧挨着沙河。”大堤上,一位村民形象地告诉记者,沙河流到这里后绕了半圈,又一路东去,绕出来的这半圈状如一口大锅,赵湾村的位置正处于锅底。对于这一地形,附近村民并不以为奇,他们表示自己早就知道,只是从来没有从高处看过。当记者打开手机,让村民看我们从高空拍摄的图片时,他们禁不住啧啧称奇。

  遗憾的是,由于附近没有高大的建筑,我们无法登高俯瞰“沙河第一湾”的全貌,虽然只能一窥“U”形湾的局部,但沙河之美已经在这里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了。

  赵湾村60多岁的村民宋富领告诉记者,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他们村这处“风水宝地”,虽然村里多年来没出过什么大官,但村民过得还算殷实、平安、幸福。“到了春天,这里会更好看。”宋富领说,春天里,两岸的油菜花、桃花一开,绿树成行,河水清清,不仅空气清新,而且风景宜人。

  沙河在这里甩出美丽的水袖

  据《周口地区水利志》记载,沙河发源于河南省鲁山县石人山,流经鲁山、平顶山、叶县、舞阳、郾城、漯河、西华、商水、周口、淮阳、项城、沈丘及安徽省界首、太和、阜阳、颍上诸县市,于颍上县沫河口入淮河。

  流经数百公里的沙河该有多少道湾呢?我们发现的这个看上去很美的“U”形湾,能称得上周口“沙河第一湾”吗?

  采访当天,记者拨通了市水利局有关专家的手机。闭着眼睛都知道沙河在哪拐弯、哪是险段的专家对这个问题倒犹豫起来:“很难说啊,要说周口‘沙河第一险’大家都知道是老门潭。你们说的‘U’形湾,虽有险段,但不是最险的。可能是沙河在周口境内最大的一个湾,如果仅从审美角度出发,说它是周口‘沙河第一湾’,还是说得过去的。”

  据专家介绍,沙河是“铜头铁尾豆腐腰”,而老门潭就是“豆腐腰”上的“腰眼”。由于流经此地的沙河转了个急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长期冲刷,老门潭那个湾看上去就像一个“秤钩”;同样的道理,由于受土质、河水流势等因素的影响,也自然形成了赵湾这个“U”形湾,与老门潭相比,这里水流相对平缓,从高空鸟瞰,确如飘舞的丝带,看上去很美,周口“沙河第一湾”说得过去。

  专家:周口“沙河第一湾”说得过去

  沙河从它的发源地开始,翻山越岭、曲曲折折地流到了周口,平缓地穿过周口市区,春夏季节,两岸绿草茵茵、树木苍苍,小船荡漾于水中,市民漫步在河堤,勾勒出优雅的自然生活画卷。它像一位母亲,用甘甜的乳汁哺育着周口的千万儿女;它像一首多情的诗,柔柔地倾诉周口人的梦想和希望。

  沧海桑田,水润生灵。千百年来,沙河水静静地亘古流淌,而紧挨其旁,与之相依为命的,便是沙河两岸一个个自然古朴的沙河人家。有河就有船,有船便有渡口,虽岁月更迭,交通便利,但渡口这一依水而生的连接大河两岸亲情的纽带依然沿袭至今。位于“沙河第一湾”最底部的赵湾村也不例外,虽然向西向东几公里或十几公里处都建有过河的桥梁,但附近几个村庄的村民出行,依然有摆渡的习惯。

  采访当天,记者在赵湾村东头不远,就看到有一艘铁皮船载着乡亲从对岸缓缓驶来。走近发现,一条近百米长的缆绳南北横跨沙河两岸,船主和乡亲们一起动手,往怀里拽着缆绳,渡船便直直地沿着缆绳轻松靠岸。

  船主告诉记者,这个渡口叫时埠口渡口,虽然船不是过去的木船了,但沙河还是过去的沙河,这个渡口也是老渡口,有着几百年的历史。“过去的沙河没有现在宽啊,扔个石子可以扔到河对岸。”船主说,现在河面的宽度接近米了。河对岸就是川汇区的小王营、偏西一点是商水的杨庄。赵湾这边归西华,多少年来,这边的乡亲都是过河去市区赶集、买菜、走亲戚、守礼拜等。

  当又一拨乡亲赶来过河时,记者随他们登上了渡船。原来这个铁皮船是可以用机器带的,只是船主为了省油,机器没开,靠人力拉固定好的缆绳前行,乘客的单程船费是一元。记者随乡亲们一同拽住缆绳,体验了一次原始的摆渡,虽然河面寒风扑面,但波光粼粼的沙河水还是有一份诗情画意的。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白疯医院
中科荣膺公益中国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enanshengzx.com/hnmt/1126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