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春》积廿年力量创无限精彩 一、汝州长期地方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是地方文化长期保持先进性的保障 汝州是华夏文明的中心地带,是人文始祖黄帝的儿子昌意的封地,中心在汝州市纸坊乡闫村和中山寨一带。黄帝死后,昌意的儿子继承了天子的位置,就是颛顼帝。闫村文化遗址出土的鹳鱼石斧图彩陶画、中山寨文化遗址出土的八眼定音器就代表当时世界绘画和音乐文化的最高水平。 商代汝州是霍国,是商王的儿子的封地,霍都在今汝河南樊古城一带。周武王灭朝歌时,霍侯曾带大军支援商王,将渡黄河闻商王自杀,就挥师在汝河布防,与武王派来的军队对阵。由于灭霍国的军队不能取胜,周武王就带灭朝歌的大军支援,包围了霍地。霍侯为保全百姓,只好投降,汝州归周天子直接管辖,至到八百年后秦代周。 秦实行郡县制,汝州为梁县,管辖今汝州全部,汝阳、宝丰、郏县大部分地区。 东汉定都洛阳,汝州为洛阳的东南门户,归京师洛阳直接管辖。汉在汝州设关驻重兵把守,崆峒山周围里内为汉室花苑和猎场。 隋在汝州梁县城设州,汝州升格为地方的一级政府,经唐、宋、金,汝州一直是郡或州的建制,管辖六至八县。特别是宋代,汝州为宋都城开封的辅州,相当于今天的天津、上海级别的直辖市。元朝建都北京,实行了行省制,省下设府,府下是州县,汝州的地位一降再降,成为河南省南阳府管辖下的一个州,虽然管了两个县,但级别是县级。明初承元制,明成化年间升格为直隶州,级别与南阳府平级,归省政府直管。汝州再度成为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二、源远流长的戏曲文化是河南曲剧诞生汝州的沃土 戏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等因素综合而成。它历史悠久。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形成了完整的文化体系。汝州是中国音乐和戏曲的故乡,戏曲文化自然是汝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是先人在同自然做斗争中产生的,或仿鸟兽的声音吸引猎物,或仿自然的声音减轻疲劳。中山寨的先民制造八眼骨笛来定音,说明年前的汝州人已发明并使用了许多乐器,需要定音器这种音乐工具。 戏曲是一种蕴含极为丰富的文化现象,它的起源可能是巫师作法。汝州洪山庙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多个面具图案,说明巫师在仰韶文化时期已在广泛活动。中国最早的戏曲叫《洗耳记》,述说的是汝州洗耳河畔两个贤人许由、巢父的故事。周代的《诗》就取自民间的歌谣,《诗》中的“周南”就是指汝州的广大地区。唐代汝州人用瓷器制造的花鼓在全国闻名,成为汝州的名优乐器。唐政府曾在洛阳进行全国性的戏曲比赛,汝州获得第一名。唐代汝州诗人刘希夷是个弹琵琶的高手,弹着琵琶咏诗,很是浪漫。唐朝汝州人王虔休是个文武双全的人,不仅会领兵打仗,还精通音律。曾与太常寺乐工(皇家乐队队员)刘王介共同创作《继天诞圣乐》一曲献于德宗,以庆贺德宗的诞辰。德宗用此曲作舞,于二月一日“中和节”大宴群臣演出,称为《中和乐舞》。源远流长,家喻户晓的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白蛇传》、《梁祝》、《孟姜女》《牛郎织女》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蛇传》和《梁祝》的发生地就有“汝州说”,这是学术界公认的。而大峪的白蛇洞、青蛇洞的确存在。当地群众对“白蛇传”传说源于汝州深信不疑。梁祝曲剧名叫《兰桥会》。兰桥在寄料乡境,上世纪八十年代寄料乡建的兰桥商场就是借用“兰桥”的名气。宁波博物馆党支部书记董贻安在一篇文章中说:“梁祝”申遗是宁波率先提出来的。在申报“梁祝”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宁波抢先提出方案,主动牵手杭州、绍兴、江苏宜兴、山东荷泽、河南汝州等地,联合“申遗”,不但抢得了主动权,也赢得“梁祝”更多的商机。据我了解,汝州好象没有参与此事,但宁波在申遗过程中是承认“汝州说”的。 三、汝州的地理位优势造就了戏曲文化的原创性和包容性 汝州的地形特别,是两山夹一川,地理格局浓缩了全国的地貌特点:山、沟、水、泽,黄土、沙漠。在洪荒前汝州是封闭的,文化也是封闭的。这就造成了汝州文化地域性很强的特点,成为诸多文化的发祥地。在整个中华文明体系中具有发端和母体的地位。阎村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画,洪山庙文化遗址陶棺上许多符号,道家文化发祥地崆峒山文化,中山寨裴李岗文化及出土的定音器、石盘磨,都说明了这一点。 大禹治水使汝河谷地成为东西大通道,不同的文化在人流物流的作用下进行着交流和兼容:春秋战国时期,汝河流域是各诸侯国争夺的中心带;在朝秦暮楚的战争中,汝文化最先兼容了南北的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汝河谷地是历代诸侯争夺和统治的中心地带;汝州文化通过经济、战争、宗教、人口迁徙等众多渠道,吸纳了周边多种文化中的精华,实现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全面融合与不断升华;明清时期,汝州文化特别繁荣,戏曲文化自然到了近代,仅城乡的剧团就包括了豫剧、越调、梆子等诸多剧种,因此汝州有“戏窝子”的美誉,上至80岁的老人,下至会说话的孩子,都能哼唱几句。 汝州戏曲文化的原创性和包容性,形成了汝州戏曲文化的地方特色。出现的全才演员,一个人扮几个角色,哼多个唱腔,唱几种调子,拿今天的话叫模仿秀,很受群众欢迎。 四、明清汝州商业的发达带来了戏曲文化的繁盛 明清时期中国不安定的地方是北方、南方和东南沿海,中原地区相对安稳,经济发展很快。这个时期有一条纵惯全国的大商道从汝州境内穿越。这条商道起自西北青海经山西、陕西,过洛阳、龙门、彭婆,从汝西北入境到临汝镇,经崆峒山、温泉,过汝河,从石台、杨楼向东南,经蟒川、半扎、宝丰大营到南阳社旗,向南到沿海。这条商道曲曲折折穿越汝州近三分之一的村落,并有许多商道从这条主商道分支向四乡辐射,形成次商道,影响了汝州近一半村民的生活。无数秦、晋商人在这些商道上寻找商机,影响和改变着村民的思想。从汝州明、清地方志上可以看出,明代汝州中大街东西十里店铺林立,在州城周周还形成了南关寨、西关寨、东关寨三个卫星城,三个寨中心的中街道也是店铺林立。在汝州城周围四乡的主干道上,形成了许多叫街、店、铺的村落,商业非常发达。这些村落大都有大户或村民共同供养戏班子,村里建有戏台。汝州的古刹大会就兴起于这个时期,大的村落几乎每年都有一个古刹会。农闲时期请戏演唱,四乡的亲友来作客看戏,商人趁古刹会的人流做生意。纸坊乡留王店村现在还保留明万历年间的戏楼,从戏楼所在地的城隍庙的碑记看出,这个城隍庙就是为起会而盖的,戏楼就盖在庙门上。 民国初期,资本主义国家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的政治经济到得了相对快速的发展。汝州虽然改州为县,但对周边县市的影响力没有减弱。汝州所辖的四县仍把临汝县叫州,到临汝叫去州里,登封则一直把汝州叫南州。这个时期汝州的戏曲文化也达到了一个新的繁盛期,也就在这个时期汝州艺人朱万明等将流行的高跷曲,从平地搬上了舞台,产生了河南的第二大戏种曲剧。 来源:汝州网 作者:尚自昌 “最美戏装”评选活动将于近期启动,即日起,您可将自己的戏装靓照、生活照各一张及您的姓名、联系方式、住址一并发至邮箱hndstlyc .北京中科白癜风专治白癜风去哪里治疗白癜风最好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enanshengzx.com/hnmt/1105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