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地图就与文字、语言组成了人类信息交流的三种主要方式。鉴于地图是图形符号语言,具有形象直观、一目了然、便于理解的特点,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几千年来,黄河哺育着中华民族的成长。伴随着先民们防御洪水、兴修水利的治河历程,古老而简易的测绘工作相伴而生。古代治黄典籍浩瀚,其中就包含着数量可观的古地图。这些地图为治黄工作做出过贡献,也为我国地图学史增添了光辉。 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地图语言有无存在的必要呢?答案是肯定的。首先地图作为文化基础的组成地位没有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能否识别和使用地图,与能否使用计算机、能否读书识字定为新世纪文盲的三条标准;从人的思维方式来看,人的左半脑是抽象思维中枢,侧重于语言、文字、逻辑、数学等,而右半脑则侧重于事物的图象记忆,显然图与文的结合是黄金搭配。再从科技发展史来看,科技间的相互渗透是各学科发展的推进器。遥感技术的应用使地图信息源更快捷、同步和丰富;电子图、多媒体、互联网使地图形、声结合,表现形式多样化;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的建立使数、形交换敏捷、定位更快速。信息化使地图学的发展如虎添翼。地图学泰斗陈述彭院士指出:“不管社会怎样走向数字化,最终人们还是希望能够可视化。”“地图是永生的。” 为更好地发挥地图语言在“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征程中的作用,本文通过回眸治河地图的发展历程得出几点启示及建议。 我国古地图的起源 约在原始社会后期,地图的萌芽状态就出现了。这些原始地图仅是一些简单的图形符号、图画与象形文字的组合,其内容为周边的山水地理环境以及生产、生活的实际,还有鬼神等。相传在年前,黄河上发生大洪水,大禹采取疏导为主的方法平息了水患。为适应水的自然规律,掌握周边地形情况,禹使用“准、绳、矩”等原始测绘工具,测定“高低、位置和方向”,是为有史料记载的早期水利测绘工作。有史料记载的“九鼎图”及“山海图”是我国原始地图的杰出代表。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地图制作水平逐渐提高,进入对生产、生活、军事和政治有实用价值的古地图阶段。我国古地图奇葩有:汉马王堆地形图;裴秀《禹贡地域图》;贾耽《海内华夷图》、《禹迹图》;朱思本《舆地图》;罗洪先《广舆图》等。 古代黄河泛滥频仍,同时汉、唐、宋等王朝都建都在黄河流域,治河自然成为安邦的头等要务。这期间,治河地图有了快速发展,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兴建渠、漕,防洪堵口,测绘先行。汉武帝一生重视水利,为满足百姓引洛水灌溉盐碱地的要求,决定穿越商颜山开凿龙首渠。在两端10余里不能视的情况下,依靠测量制图精确的标定渠线位置,经十年奋战而渠成。汉武帝为确保京都粮食供应,决定开凿关中漕渠,命徐伯先进行勘察,待确定渠线走向后,再派人凿渠施工。公元11年河决魏郡,黄河泛滥,汉明帝命王景治河,并亲赐《禹贡地域图》、《河渠书》和《山海经》。王景持《禹贡地域图》进行地形测绘,采取疏浚和裁弯取直的方法,形成新的河道,使黄河安澜数百年。年,河决白茅堤,元帝命贾鲁主持堵口,贾鲁沿河道往返数千里考察地形,并制成地图,经疏塞并举,最终河归故道。 考察由图导航,成果载入图中。元代郭守敬一生重视数据收集和测绘工作,习惯边绘图边呈报朝廷。年,郭守敬沿河考察,绘成河道地形图,图上还标出可分洪的地点。年,郭守敬奉命查勘汶水及其附近水系,经查勘和测量绘成《广济州、东平、洄汶与御河相通形势图》。年,元世祖派都实带队考察河源,历时四个月行程五千里,都实将其丰硕成果绘成地图带回京都。该图虽已失传,但陶宗仪《辍耕录·河源图》是其再版。年,为制定黄、淮、运全面规划,潘季驯奉命进行实地查勘,并展开“相度地形”的测绘工作,呈报获准后,才展开施工。年,清政府派拉锡、舒兰再次前往河源进行考察,并将调查成果彩绘成绢本地图。年,清政府为编制《皇舆全览图》,派喇嘛楚尔沁藏布前往河源测量,并将测量结果绘入舆图。 古地图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各个时期的黄河面貌及当时的认识水平。按时序排列,《禹贡地域图》、《海内华夷图》、《禹贡山川地理图》、《舆地图》、《河防一览·两河全图》、《禹贡锥指·附图》等分别反映魏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黄河面貌,采用地图目视、叠加等分析法,即可了解黄河历史变迁轨迹。元代王喜的《治河图略》就是一部黄河历史变迁图。 图文并茂是总结治河经验、著书立说以及官员进谏的首选形式。年,河决白茅堤,王喜以首列地图六幅后附文字两篇的《治河图略》为经进之本,力主竣新复旧、疏塞并举的治河主张,文叙理、图为据,最终被采纳。元代李好文著《泾渠图说》,采取图、文兼有的方式,一方面总结渠灌经验,另一方面陈述对不同论说的见解;明代刘天和一生注重测绘工作,强调要弄清水势,创“水平法”施工测绘,为总结治河经验著《问水集》,内附“黄河图说”,反映黄河入运实况(西安碑林有此石刻版)。明代四任总理河道大臣潘季驯,为总结一生治河经验著《河防一览》,将皇帝玺书和黄河图说列为首卷,从河源至河口共64幅地图,图上突显水系,并绘注决溢时间、地点、修复时间及险工等。 传统地图的发展 我国以经纬度测量为主要标志的传统测绘与制图,是从年康熙主编的《皇舆全图》开始的。乾隆时期又扩大范围编成《乾隆内府地图》。年,胡林翼又在此基础上编成《大清一统舆图》。年,清政府又组织各省力量编成《大清会典舆图》。该图集将计里画方与经纬网混用,传统符号与现代符号兼有,在我国地图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以上全国性的舆地图的编制是水利等其他专用地图的蓝本,也为治河勘察、规划提供了依据。 新中国成立前直接为治河服务的传统地图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水系图、河道图。汪士铎编著的《水经注图》中包括古黄河、清河、涑水河;杨守敬采取朱墨套印、古今对照的方法编制出《水经注图》;张谦编绘出我国最长河流图《渭水图》;易顺林编出黄河上最早的河道图《御览黄河三省全图》;麟庆所著《黄运河口古今图说》;刘鹗著《历代黄河变迁图考》。此外还有清杨江的《河套图考》;吴君勉的《古今治河图说》以及《山东黄河全图》、《河南黄沁两河详图》、《冀鲁豫三省黄河图》、《渭河河道地形图》等。这些河道图为研究河道变迁提供了依据,也为当时进行河道治理提供了详实的现势资料。其二为灌区图。年,李仪祉主编了《泾惠渠灌区图》,此后还有《梅惠渠灌区图》、《渭惠渠灌区图》、《洛惠渠灌区图》、《宁夏灌区图》、《内蒙古河套灌区图》等。这些灌区图为灌区管理、灌溉兴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三为水利专著附图。如博泽洪编著的《行水金鉴》中每卷首页均为地图;俞正燮编著的《续行水金鉴》中有图一卷;张鹏一编著的《河套国志》载有各时期地图一卷。 新中国成立后,测绘事业获得迅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成立了国家测绘总局,统一了全国平面、高程系统,制定各种比例尺制图规范和图式,进行全国基本地形图测绘,在综合考察研究基础上编制出全国性及各学科的地图、系列图和地图集,给治河地图的编制提供了基础资料。 年,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治理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治黄工作进入了全面治理、综合开发的新阶段。规划实施过程中,水利部从各方抽调力量组建人的外业队伍,还组建了我国第一支民用部门航测队伍。几十年来,治黄测绘队伍顽强拼搏、勇创一流,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治黄任务,地图编制硕果累累,其分类简介如下: 第一类为各种比例尺地形图。水利建设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地图。黄委除了完成部分黄土高原国家地形图测绘外,还完成了大量河道、水库、小流域、灌区、滞洪区、南水北调等不同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任务。 第二类为专题地图。水利建设涉及大气、水、石及生物圈,离不开自然、人文、环境等三大类各种专题地图。治黄有关业务部门依据多年积累的水文、气象站网数据,以地形图为下垫面编制出各种气候、水文专题地图;通过区域地质勘察编制各种比例尺的区域地质图,满足规划设计需求。 第三类为桌、挂两用一览性地图。为满足不同需求,测绘专业部门编制了适合不同区域、不同专业、不同场合使用的中、小比例尺专用图。如年编制1∶万巨幅多色彩印《黄河流域地图》,是一份供领导及科技人员一览全局、统筹管理、研究黄河、宣传黄河使用的地图。该图填补了治黄工作无正规印刷图的空白,赢得水利部及国内水利、地理、地图界的好评。印刷图还有《黑河流域地图》、《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地图》等等。为满足汇报会、研究会的需求,测绘人员编制了供一次性使用的手绘彩色大挂图。这类地图主题突出、成图快、成本低、色彩对比性强,为报告人在文字、语言、肢体语言之外,增添了一个信息传递媒介。为了应急需要,制图人员还精心编制出了三门峡防洪显示、黄河下游防洪工程、黄河中游工程布置、小浪底水库位置、西线调水线路、土壤侵蚀类型、各水库工程布置等地图,以及供野外考察使用的河源考察图、西线南水北调考察图等。 第四类为报告、规划、专著中的地图。这类图虽是文字的配角,但往往起着提纲携领、画龙点晴的作用。如《黄河综合利用规范技术经济报告》共30万字,而84幅附图单独成册;其参考资料共6卷,各类均有1册附图,地图的作用不言而喻。《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纲要及第一期工程规划》主报告3件,内含图集1件。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的《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李国英著)一书中有大小插图近百幅,《治理黄河思辨与践行》(李国英著)中有30幅插图,《中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谈英武等著)一书中有18幅插图。 第五类为地图集。年12月,黄委主编的《黄河流域地图集》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标志着治河地图事业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度。由水利部主持、国内知名专家、院士组成的鉴定委员会委员一致认为,《黄河流域地图集》是一部以黄河流域为范围的大型综合性科学参考地图集,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其内容与规模还超过了国际上同类图集,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实用性与艺术性,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图集在黄河治理开发规划等治黄项目、编写技术报告以及在规划、管理、研究、宣传黄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黄河流域地图集》是古今治河成果的汇集、是黄委内外近百位专家通力协作的集体成果,并为传统治河地图阶段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除了《黄河流域地图集》,这个阶段还有一些高水平的图集,如《中国黄土高原地貌图集》、《小浪底水库工程移民安置规划图集》、《黄河水资源经济模型研究图集》等。 现代治河地图的特点 现代地图由传统地图发展而来,主要特点为:在编图资料源上由野外调查、数据、文字资料、实地测图发展为以遥感资料、地理信息系统为主的多元获取;在编图工艺上由手工工艺向数字化、自动化变革;在图型上由以分析型为主向分析型、综合型、立体型、影像图型等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在产品形式上由纸、丝绸向电子、因特网、多媒体等高科技载体发展;在功能上由单纯的信息载体向综合评价、预测预报、咨询决策等深层次发展。我国地图史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向现代地图转变,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建成不同比例尺的地理信息数据库,形成以数字栅格地图、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线划图的生产工艺流程,建成多功能的测绘系统数据传输专网。目前,我国地图集编制工作已居世界前列,具有较高水平的图集就有部之多。在水利方面的地图集除了《黄河流域地图集》、《长江流域地图集》外,近年还出版了《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地图集》、《长江三峡生态环境地图集》、《长江三峡库区地图集》、《长江防洪地图集》、《海河洪水调度概化图集》等。 近20年来,治河地图工作者在完成大量传统地图的同时,也编制了一些计算机制图、遥感制图等现代地图。目前,黄河测绘部门已实现了数字化测图,建立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构建了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平台,编制了多样化的数字化产品。如为满足防洪、河道整治及冲淤放淤科研需要,编制了《黄河下游河道图》、《小北干流放淤区河道图》;为满足西线规划、编写项目建议书的需要,编制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系列图;为满足塔里木河、黑河综合规划需要,编制了1∶1万线划地图、高程模型图、数字正射影像图。最近又创新编制出采用三维晕渲方式表示地貌的《渭河流域水系图》。按照水利部统一要求编制的《黄河流域洪水风险图》,为洪水预测、应急管理、影响评价等提供了服务平台,现已通过国家防总的审查。目前,黄河专业测绘部门正在从数字化向更高层次的信息化迈进。 几点启示 一、治河离不开地图,地图有益于治河。地图语言是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决策、著书立说和进行科研工作的重要手段,是成果显示与传递的不可或缺的载体之一。同时,治河地图事业的发展与治黄密切相关。《黄河综合利用规范技术经济报告》的问世曾带来测绘事业的辉煌,当今,治黄新理念的形成必将催生更多、更好的治河地图问世。 二、在地图已成为一种横断科学的今天,水利工作者应该多学习地图综合、图型设计、地图分析等地图知识;测绘制图人员在精通本行业务的前提下,还应熟知有关水利、黄河知识。只有及时了解治黄新理念、新动向,才能更好、更主动地为治黄工作服务。编制《黄河流域地图集》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实现了有关领导、水利专家与制图人员的三结合。治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测绘与水文、地质、水保一样属基础产业。因此要加强流域测绘部门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布置全局性的基础测绘任务,发挥黄河测绘在水利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三、编制第二代流域地图集势在必行。现今治河理念、水行政管辖范围、地理环境及水利设施都有了变化,原有《黄河流域地图集》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编制第二代流域地图集已刻不容缓。第二代流域地图集要按照现代地图的编制要求,贯彻“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新理念,不仅要反映黄河的过去和现状,更重要的是要在推进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新的作用。 四、黄河地图编制天地大有可为。目前国务院批复了《黄河流域防洪规则》,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可编制黄河防洪地图集。有关黄河的历史典籍、古地图之多举世闻名,连美国国会图书馆都有黄河地图的古代刻本、拓本和绘本地图,可以据此编制黄河古地图集、黄河历史变迁图集,这对研究黄河历史具有很大作用。此外,还可利用航卫资源编制黄河下游主流摆动图谱;将调水调沙辉煌成功的诸多因素编制成图集;地图符号是国际语言,可在黄河国际论坛上尝试多用点儿地图语言等等。 可以说,哪里有治河项目哪里就有治河地图,治河地图在治黄工作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因此,治河地图事业要不断地探索、创新,以便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作者为黄河设计公司测绘院退休职工,《黄河流域地图集》(年版)主编) 白癜风有什么药北京治疗白癜风皮肤病医院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enanshengzx.com/hnly/544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