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泛娱乐化)现象的思考 一、当今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文化)现象 1、总体表现: 新闻节目传播实效弱化、娱乐化、泛娱乐化; 专题节目传播边缘化; 文艺节目解构文化理性; 广告节目传播暴力化。 2、当今中国的电视荧屏现象: 利用明星大腕,制造娱乐狂欢; 展示离奇荒诞,刺激窥伺欲念; 编织性爱细节,诱导肉欲欢爱; 暴露个人隐私,调侃人生缺陷。 (1)中国电视新闻现象 大致呈现以下情况,尤其是地(市)、县级电视新闻尤为突出。 思想观念陈旧,表现形式落后; 空话套话不断,说话大言不惭; 想象奉承满篇,评论肆无忌惮; 镜头眼花缭乱,有效信息可怜; 编辑思想肤浅,缺乏人文内涵。 (2)新闻节目传播实效弱化的机理思考 三流栏目抄央视 二流栏目抄港台 一流栏目抄欧美 传播实效:传播者的传播价值目标的实现状态,包括经济状态和精神状态(意识状态)。 这两种状态都决定于受众注意力的开发程度,其指标就是收视率、收视份额、观众的忠诚度等可量化标准。 电视传播实效应该以正确的导向为前提,以受众注意力资源开发的最大程度和受众占有的最大化为终极目标。 目前新闻节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传播实效弱化,即传播前端不能真实地反映新闻事实,导致接受终端对前端传播的信息产生以协商性或反抗性为主要解码方式的状态。 其关键原因在于新闻流于概念化,缺乏真实性。 具体表现为: 一是局部真实,整体不真实; 二是表象真实,本质不真实。 具体来说,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惰性观念,直接造成了新闻传播的概念化状况。 (1)对新闻党性原则的误读 实事求是; 按新闻规律办事; 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相统一。 (2)对宣传导向与传播效果关系的错误理解 坚持“三贴近”,开展“走转改”; 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 精心讲求传播艺术。 (3)片面的舆论导向观 监督不添乱; 解决不包办; 到位不越位。 (4)新闻角色定位的误置 新闻工作者的定位:既是宣传者,也是报道者; 宣传时政新闻时兼有报道成分; 社会新闻的客观报道中兼顾宣传功能。 (5)单一的新闻视角 仰视时政题材,俯视社会题材; 平视时政题材,重视社会题材。 几点建议: (1)注重选题与深度挖掘; (2)体现真实与传播实效; (3)提升节目的文化内涵与艺术性。 二、正确把握导向,防止新闻节目的“娱乐化”或“泛娱乐化”。 1、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电视媒体的职责。 随着国内传媒业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内电视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部分媒体为了追逐经济利益选择了娱乐化、甚至是低俗化的路子,甚至一些主流媒体的新闻节目为了提高收视率,片面追求剌激性和轰动效应。 这种低俗化反映了一些媒体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的缺失。 省级卫视作为拥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主流媒体,绝对不能忘记所承载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不能仅仅被动地迎合受众的各种趣味,而是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掌握新闻工作主动权,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舆论氛围。 舆论导向指的是在新闻宣传中占主导地位的舆论倾向。它的作用突出表现为两点:一是正确地反映社会舆论,把群众中分散的意见通过新闻媒体反映出来,形成一股强大的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力量;二是引导舆论,用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去教育群众、引导群众,使群众认识真理,掌握政策。 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于在年首次提出“议程设置”理论,即公众通过媒介来知晓事件或问题,并按照媒介对各种问题的重视程度来调整自己对这些问题重要性的看法,也就是说,媒介对某一事物的强调程度同公众对同一事物的重视程度构成正比。 这一实证性结论为舆论导向理论提供了基础,因为媒介会影响人们的?北京多长时间治疗白癜风好?中科医院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