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走失,电梯直达安全岛报人刘亚东A

来源:融观天下

作者:爱咖啡的叔叔

河南村镇银行的暴雷事件,由于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养老钱,看病钱,保命钱,愈演愈烈。这两天,数千群众聚集到郑州河南人民银行门口,发出了狮子般的怒吼。

重压之下,7月11日深夜,河南金融监管部门连夜宣布:

对禹州新民生村镇银行、上蔡惠民村镇银行、柘城黄淮村镇银行、开封新东方村镇银行账外业务客户本金分类分批开展先行垫付工作。

7月15日开始首批垫付,垫付对象为单家机构单人合并金额5万元(含)以下的客户。单家机构单人合并金额5万元以上的,陆续垫付,垫付安排另行公告。

垫付的对象,是金额5万元(含)以下的储户,至于5万元以上的,对不起,那就另说喽。

这一招,实际就是分化瓦解。存款金额5万元以下的储户,是穷人中的穷人,他们人数众多,且意志坚决,5万元以上的储户,一般来说家庭条件还是可以的,先慢慢稳住吧。

但是,全国网友们看了这个新闻,还是很不淡定,大家纷纷发出疑问:

一、垫付的钱,从哪里来?

二、如果垫付的钱来自财政,那就等于拿大伙儿纳税的钱,去弥补一小撮强盗们抢劫后的窟窿。

三、这些村镇银行是如何获得审批的?经营过程中有人监管吗?

要回答上述问题,并不容易,据说这些村镇银行的实控人,一位吕姓大老板早就携款潜逃至异国他乡。那这样疑问就更大了,他是如何跑掉的?他是如何携带老百姓亿血汗钱跑掉的?

这里面,或许就潜藏着惊天的腐败,这些腐败分子,可能就潜伏在各大机关的庙堂之上,有的还掌握着相当大的权力,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彻查河南村镇银行暴雷事件,会遇到相当大的阻力,甚至不排除发生流血事件,事实上,流血事件已经发生了。

有人想揭开盖子,有人在拼命捂盖子。

腐败与反腐败的过招,人民群众与极个别贪官的生死较量,正处于胶着的白热化状态。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河南发生系统性村镇银行危机,正是监管部门不作为的结果。

事实上,早在两年前,就有中国商报旗下《尚法新闻》对河南银行事件发表过警示性报道,惜乎监管部门置若罔闻,放任银行违规事件持续发生,导致今日无法收拾的局面出现。

年6月22,《尚法新闻》发表记者杨轩采写的《河南长葛市一企业破产被指逃避债务,曾多家银行循环贷款造成3亿坏账》报道。尚法新闻记者采访发现,天正公司在年至年的短短8年时间内,造成许昌长葛市多家银行超过3亿元的信贷坏账。

知情人透露,天正公司在年10月,其企业经营状态正式变为“停产”。那么,一家停产的企业,如何通过层层审批拿到了多家银行的巨额贷款?金融机构究竟是如何监管的呢?

金融监管机构没有回答记者的问题。

年11月3日,《尚法新闻》发表记者杨轩采写的《河南许昌金融监管形同虚设银行贷款犹如“唐僧肉”》报道。

报道称:一家公司,两名股东。早在年10月就已宣称“停产”的长葛市天正制板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正公司”),此后却在许昌市工商银行、长葛市农商银行、襄城县农商行等多家银行循环贷款,造成3亿元坏账后又申请破产。

记者曾来到许昌银监分局采访核实。对于涉及骗贷以及银行存在贷款乱象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等方面的问题,许昌银监分局一名负责人回应称,许昌市农商行是他们银监局的重点监管单位,但涉及有关新闻媒体的报道内容,以及对涉案银行单位的监管缺失、处罚等方面的工作,正在作进一步的调查和核实,待调查结束后,许昌市银监分局将以书面回复的形式向新闻媒体披露具体情况。

但截至发稿,记者也未收到许昌市银监分局对上述问题的书面材料回复。

这次村镇银行事件的总爆发,事实上就是监管部门“形同虚设”的结果。

面对储户突然不能取款,河南金融监管部门并没有看到有什么积极作为;比如,加强监管、配合抓人、登记储户、回应储户诉求,或回应社会关切,这些都没有。直到发生了“河南郑州给外地储户赋红码事件”,令村镇银行取款难事件意外大范围曝光。胡乱“赋红码”,河南郑州就此处理一批人,根本不是技术失误,而是郑州政法委副书记等,为应对储户上访而违规在防疫措施上动脑筋。不曾想,直接让久久难以曝光的取款难事件摊上桌面。

回顾曝光后的处置,说到底,这是银行监管的问题。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enanshengzx.com/hnxw/1643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