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晚,央视《新闻联播》重磅播出《淅川百姓的“翻身仗”》,报道南水北调水源地淅川县打造“短中长”产业集群,在高标准保护生态的基础上,谋划产业发展,脱贫攻坚打了个“翻身仗”。

河南淅川曾是河南贫困程度最深的县之一,同时,它又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五年来,淅川百姓在高标准保护生态的基础上,谋划产业发展,脱贫攻坚打了个“翻身仗”。

趁着农闲,淅川县下湾村的张银花正忙着把自家民房改造成农家乐,不久就能开门营业。

河南淅川老城镇下湾村村民张银花:“可以住宿,吃农家饭,一年收入个三四万块钱没问题,这也可以是一个长期稳定的收入。”

淅川县92.8%的面积,属于水源保护区。因为要保护水质,之前靠养殖维持生活的张银花不能再继续养猪、养羊了。而从全县来讲,因为要保护水质,产业也面临转型。

河南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我们(全县)多家企业拆除了,将近5万箱的网箱养鱼全部拆除了。库区周围1公里范围内、主要河道两侧米以内都划为禁养区。”

脱贫增收是当务之急,保护生态也不能放松,怎么办?着眼长远,又考虑当下,淅川县确定了“短线、中线、长线”互补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短线”种植食用菌、中药材等,确保当年初步见效;“中线”种植软籽石榴、杏李等,确保三到五年大见成效;“长线”发展生态旅游等,确保五年持久见效和长期小康。年,下湾村和附近的几个贫困村将多亩水库边的坡地集中流转,引进了软籽石榴种植的龙头企业,石榴挂果的三年空档期,又种植香菇和药用菊花。张银花把家里的六亩地流转给合作社,自己则在合作社打工。

河南淅川老城镇下湾村村民张银花:“多方面(收入)吧,一年挣个十来万块钱,我们也算打了个翻身仗,反正是相比前几年,都是天上地下的区别。”

如今,淅川县共种植软籽石榴4万多亩、杏李6万多亩。随着一片片荒山变为花果山,采摘游、乡村游、亲水游等也悄然兴起,村民收入稳步提高。

河南淅川老城镇下湾村村民石记英:“收入现在是一年比一年好了,以前没有存过钱,现在一年多少能存个几万块钱。”

河南淅川大石桥乡贾洼村村民李娇娥:“我住上了楼房。孩子们上学也不愁了。慢性病有合作医疗。我现在的日子真是丰衣足食,越来越好,越来越红火。”

目前,在淅川县,乡乡有特色产业、村村有生产基地、户户有增收项目。“短中长”产业集群年综合产值达亿元以上。年,淅川县脱贫摘帽。今年当地农民人均收入将超过元。

来源:央视新闻联播丨本期编辑:李忠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enanshengzx.com/hnxw/1349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