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

有时候脑子里想着一件事情

却无法很利索地说出来

或者说出来了却无法精准表达意思

网络喧嚣中

你一定很想知道

如何拥有敏锐的洞察力

如何具备超强的逻辑分析能力

如何用自己的智慧解读事件背后的真相

本期小科会客厅

带你走进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这里被誉为“新闻评论的黄埔军校”

通过打造新闻评论教育的“华中大模式”

一大批有思想、有洞见、有担当、有情怀的

新闻评论员从这里走出

成为了社会舆论的积极引导者

这,是他们背后的故事??

余页、70余万字,集纳了华中大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师生在新闻评论研究与教育改革方面的成果,内容涵盖演讲、专访、学术论文、学生毕业论文摘编,以及学校新闻评论发展大事记、会议综述等,全方位展示了学校新闻评论特色教育的发展历程……

年2月,一本名为《新闻评论研究与人才培养》的文集出版。该书是华中大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进行新闻评论教育创新与改革的一个缩影。

图为《新闻评论研究与人才培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特色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年2月出版)。

厚重的书本背后是喜人的成绩。新闻评论教育的“华中大模式”已然成型,成为了学校新闻传播学教育的亮点。年,“新闻评论人才培养创新体系的建构与实施”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成果名称

新闻评论人才培养创新体系的建构与实施

成果完成人

赵振宇,张昆,顾建明,何志武,刘义昆,牛静

获奖等级

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顶层设计先行,以理念引领新闻评论教育改革

在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上,华中大的新闻评论教育改革已走过了36年。在新闻评论研究中心原主任赵振宇看来,学校新闻评论教育的顶层设计者是华中工学院原院长朱九思。曾任《天津日报》《湖南日报》总编辑的朱九思在年提出办文科时首选新闻系,并提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学方针。“学校历任校长都非常重视新闻评论教育,正是在他们的支持下,加上汪新源、程世寿、吴廷俊、张昆等历任院长(系主任)的努力,新闻评论教育的‘华中大模式’才会逐步成熟。”

时间进入到21世纪。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教学团队认识到,由于人人都能发声,评论不再是职业传媒人的“独门秘技”,这对职业新闻评论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以往的新闻教育中,新闻评论仅被作为是一种新闻业务中的写作技能,这无疑弱化了新闻评论的重要性。基于此,他们率先提出“新闻评论是一项需要普及和提高的公民素质”,并将新闻评论教学改革提升到了学科建设的战略高度。

年,经赵振宇、顾建明与时任校党委宣传部部长李振文协商,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和校党委宣传部联合组建了全国高校中首个新闻评论社团组织——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团。前校长杨叔子院士、李振文等担任评论团顾问,赵振宇任团长,顾建明、江洪洋、何志武等老师担任教练,开创了专业教育与社团活动一体化的新闻评论人才培养之路。

图为新闻评论团合影(年)。

年,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开办新闻评论方向班,并列入高校招生计划,此为全国首家。自此,华中大新闻评论特色教育有了专门的“实验田”:转专业时面向全校招生、小班教学模式、本科阶段即实行导师制......这些举措使华中大的新闻评论教育有了可依托的实体平台和体制保障,生源的多元化也进一步推动了学生间的交流碰撞和知识的融汇。

图为首届新闻评论班开班仪式。

图为首届新闻评论班合影。

年,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进一步实现了华中大新闻评论人才培养与教学研究的协同推进。该中心实行了开放的治学办法,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凤凰卫视、财新传媒等国内高校和媒体的几十位新闻评论专家为研究与教学骨干。通过深入调查国内新闻评论在理论、业务与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新闻评论研究中心开展了多项新闻评论课题研究与开放式新闻评论教育实验,共举办7届新闻评论高层论坛和3次新闻评论开放教育建设会,形成了系列的学术成果和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

图为新闻评论研究中心编印的第一期简报。

图为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举办的新闻评论开放教育建设会。

年,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团发展为华中科技大学评论学社。该学社以学生为主体,与以教师为主体的新闻评论研究中心相互配合,并于年获得了“第九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推选展示”一等奖。

回溯华中大新闻评论教育的改革之路,一项项极具创新性的理念和思路很早便开始在教学团队中酝酿,并逐渐形成了共识。从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精品特色课程方案到新闻评论方向班,以及面向全校招收学员的评论学社,教学团队以“三大板块”搭建起新闻评论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骨架”。

突出整体谋划,全方位打造评论人才培养体系

3月18日下午,解放军报社评论部副主任桑林峰以《以吾心之理写天下文章》为题为华中大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讲座。无独有偶,澎湃新闻首席评论员沈彬、著名财经评论作家、电视策划人石述思等也都曾来到华中大讲学。

说起学院的师资,级研究生韩宗峰忍不住连番点赞。“听说我们学院的师资有一个特色,即三分之一来自学界、三分之一来自业界、三分之一有理工科背景。我听课时偏重于实践性的课程,会更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enanshengzx.com/hnxw/1302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