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公教育?:-

1官员德行篇

1.公则生明,廉则生威。

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3.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4.艺者,德之枝叶也。德者,人之根干也。

5.人以品为重,官以德立身。

6.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

7.所谓才者,需在德才两端。德才兼备者是谓全才,有德不才者是谓庸才,无德无才者是谓蠢才,有才不德者是谓诡才。

2改革篇

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2.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

3.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4.男儿志步天下事,但有进步不有止。—梁启超

5.天下之事,因循则无一事可为;奋然为之,亦未必难。—归有光

6.生活就是变革,完美就是不断变化。—纽曼

7.改革是积极的,保守是消极的,前者以真理为目标,后者以安宁为目标。—爱默生

3坚持篇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吾道亦如此,行之贵如新。

3.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4.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柏拉图

5.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

6.“不耻最后。”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往的目标。—鲁迅

7.不经一翻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宋帆

4农业篇

1.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2.食者生民之源,天下治乱,国家废兴存亡之本也。

3.地者,政之本也,是故地可正政也。

4.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5.欲收禾黍善,先去蒿莱恶。—王安石

6.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司马迁

7.吏不治则乱,农事缓则贫。—墨翟

5民生篇

1.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州曹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

2.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4.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

5.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6.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7.身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做利民之事。

6勤俭篇

1.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

2.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

3.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4.奢侈总是跟随着淫乱,淫乱总是跟随着奢侈。—孟德斯鸠

5.奢侈的必然后果——风化的解体——反过来又引起了趣味的腐化。—卢梭

6.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司马光

7.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白居易

7诚信篇

1.小信封而大信立。

2.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3.人无信不立,商无信不誉,市无信不兴。

4.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松下幸之助

5.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冯玉祥

6.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必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高尔基

7.失足,你可以马上恢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富兰克林

8富民篇

1.足寒伤心,民寒伤国。

2.治国之道,富民为始。

3.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从政有经,而令行为上。

4.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道之国富仓府。—刘向

5.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管子治国》

6.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王廷相《慎言御民篇》

7.帝王之道,莫尚乎安民。安民之术,在于丰财。—陈寿

申论模拟练习题——垃圾分类

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曾如此预言:“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计算机革命之后,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又一次浪潮,将是世纪之交时要出现的垃圾革命。”世纪之交,北京、上海等8个城市成为全国第一批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城市,16年过去,大多数试点结果却难如人意。

一直以来,很多地方将垃圾分类简单等同于设置一个写着“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垃圾桶,而不知道如何分类,成为困扰诸多小区居民的难题。另外,有些分好类的垃圾一上车又混同了,前端垃圾分类,末端一勺乱烩,让公众不愿费时费力多此一举。

请你谈谈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答案与解析

推荐

退出此页

回复“模拟卷”下载河南省考模拟试题

回复“模考”参加河南省考在线模考

回复“省考分数线”查看历年河南省考分数线

回复“名言”下载句申论作文常用经典名言名句

点击查看习题答案解析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又快又好的偏方
白癜风怎么治疗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enanshengzx.com/hnly/985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