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15个变化,推动中国电视新闻改革

文/刘俊

中国电视新闻有“逢三则变”的传统,如果说年的“变”,在于“文革”之后,中国电视新闻的整体性制度建设;年的“变”,在于新闻“语态”的缓和(《东方时空》的开播);年的“变”,在于新闻形式和理念的“直播化”(央视新闻频道的开播);那么,年的“变”,或许在于“主流时政新闻栏目/报道”的改革问题,这是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最新攻坚,难度巨大,必须要有中国最重要的主流电视新闻栏目——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参与和推动。

最近三年,央视《新闻联播》不断变脸,这些变脸有的在于形式呈现,有的在于内容调适;虽然它无法立刻“一步到位”地满足社会舆论对它的理想式要求和想象,但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由于意识形态的特殊性,或许在谨慎量度、小步碎跑、步步为营中不断探索求变,才是最为有效、最为智慧的行事方略,也最有可能让我们接近最终的目标。

最近三年(以年9月25日改版为始),央视《新闻联播》的变化,举其要者,约如下述。

1、主播会“笑”

从数年前开始,《新闻联播》主播已经尝试根据新闻内容的不同而变化自己的表情,特别是播报喜庆或偏软性内容的新闻时,辅以不同程度的笑容;并且在每日栏目的开始与报尾时,也多辅以笑容。笑意播报已经成为《新闻联播》主播每日表情的常态。

2、主播动作和姿势的灵活

如年除夕夜,当值主播康辉、李修平在节目中,行拱手礼,向观众拜年(如图);此外,《新闻联播》男女主播在播报时,已经适时适度地加入了手势,播报时头部动作自由度也加大。

3、节目直播化

这不仅指自年1月1日开始至今,每日《新闻联播》栏目完全直播播出;更在于近年来,《新闻联播》在节目中的直播“连线”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加。甚至年除夕夜当日,《新闻联播》从6分48秒开始,至22分44秒结束,在当日超过一半的时长里,联播一直处于和各地“连线”的直播状态。由于《新闻联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安全播出”一直是该栏目恪守的重要原则,而现场连线直播的诸多不确定因素,给“安全播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导语口语化,甚至增加方言

如年9月25日联播改版当日新闻,郎永淳的主播导语词:“农发指标提前下达忙坏了村里的齐志宾。而河北省农发办主任老杜则比往年闲了。老杜说,这是因为农开项目不再“可汤吃面”。啥意思呢?北方话就是说,有多少汤下多少面。”

5、“内容提要”口语化

如年正月初一《新闻联播》的某条内容提要:“相声演员为了模仿宫廷后妃,硬是把70多集的《甄嬛传》看了两遍;魔术团队深更半夜‘溜’进演播厅,为的是掩人耳目。春晚团队揭秘春晚幕后,看啥叫‘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6、非主要领导人的时政新闻不上头条

在新闻编排上,更多地将“非重大时政新闻”往后排,而将民生类新闻、服务类新闻向前排,这一条已经得到意识形态的默许,其实践也已日常化的展开。

7、非重大时政新闻不上“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之于该栏目、甚至更大层面意义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内容提要”中无国内时政新闻、突出民生新闻的情况近年来在该栏目中频出,仅举一例:年1月13日《新闻联播》的“内容提要”没有一条国内时政新闻,头两条“提要”都







































在北京治疗白癜风大概多少钱
白癜风怎样能治好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enanshengzx.com/hnly/674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