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胆碱性荨麻疹的危害有哪些 http://health.yealer.com/xmz/2013/2013-08-19/3201.html

本文转载自“南方周末”今日头条号,首发于年8月22日《南方周末》国史新记·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报道之中国言者南方周末记者谭畅

农民毫无疑问是弱势群体,乡村振兴的本质应该是让弱势群体受益。——李昌平中国乡建院院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学者

年小暑过后,李昌平回了一趟老家——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王垸村。村庄四面环水,是远近闻名的小龙虾种苗基地,农田里“虾稻共生”,亩均收入近万元。

距离李昌平痛陈“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时间已过去十九年。年春耕时节,李昌平还是监利县棋盘乡的乡党委书记。深感农民负担过重,他直接上书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引起举国上下对“三农”问题的聚焦和中央的高度重视。

那封信也改变了李昌平自己的人生轨迹。他不久后辞去公职,离开体制,先南下打工,又北上求师。年,李昌平创建了以乡村建设为使命的中国乡村规划设计院(简称“乡建院”),并担任院长。

“原来我做基层干部,事事总想听上面的指导。现在服务于农民,得听农民的真实需求。”年8月12日,李昌平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这些年,他的角色从发现问题、揭露问题,转变为和农民站在一起解决问题,“我比以前更懂农村、更懂农民了”。

我们欠农民太多

“李昌平不是第一个提出‘三农’问题的人,但以一个乡党委书记身份,系统提出、用数据说话、用切身经历讲话的,他是第一个。他告诉我们:除了在走向繁荣文明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方看到的中国,还有另外一个中国是乡土中国。”

年,李昌平为让《我向总理说实话》一书顺利出版,特请杜润生先生作序。杜润生是中国农村改革重要推动者,当时已年近九十。他拿着放大镜看完书稿,郑重写下一篇序文,题为“我们欠农民太多”。

这也是李昌平的心声。

▲《我向总理说实话》一书

在给朱镕基的信中,李昌平很具体地谈到了监利农村的一些现实境况,如农田大面积抛荒、农民负担沉重、乡村债台高筑等,并认为这在一定范围内普遍存在。他用两句话来概括当时的“三农”问题:人缺思想地缺肥,普遍缺少人民币。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这只大手把乡土中国推向了城市中国。到二十一世纪初,有识之士已经开始反思,传统城镇化的实质是将农民利益“边缘化”,牺牲农村以发展城市。

李昌平是点起这把“反思之火”的人之一。他一面吸收学院派的“三农”理论,一面以十几年的农村工作经验,为这场大讨论贡献鲜活素材和接地气的话语。他在众多场合疾呼,要给农民平等的“国民待遇”。也是在这一时期,中国启动了以减轻农民负担为中心的农村税费改革,最终在年废除延续千年的农业税。

李昌平还尤其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enanshengzx.com/hnly/1323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