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万高铁站点之争,邓州和新野从民间到官府,争得轰轰烈烈。但新野的三条理由为什么不能打动决策层?邓州又为何不是大胜就是小胜? 杨延方 文 在这先插播一下,我是邓州人,但我老家所在的位置属于邓州的边缘,距离邓州市25公里,距离新野县城10公里。所以我小时候经常步行到新野城里去“赶集”。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与新野的交情也不浅。即便高铁站设在新野境内,说不定到我老家会更近。我这样解释,是为了让新野的朋友们别骂我是在替邓州说话。 新野的理由很难打动决策层。为什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新野的理由。看看哪一条能打动决策层。 新野争高铁站的第一个理由是新野境内还没有一条铁路。资源严重不均衡。从全国来看,这种不均衡大量存在,没通铁路的县多的是。我查了一下,全国不通铁路的县,山西有25个,河北有48个,山东有24个,内蒙有26个……河南的大濮阳不是也说了,我濮阳作为地级市,到目前还没铁路,谁比我惨?更不用说新疆青海西藏,还有的县连汽车还开不进去呢。 这就是中国的现状,东中西部不均衡、城乡不均衡。而高铁作为密集型投资,哪个县没开通铁路就建到那,就会变成了撒胡椒面。这不符合高铁的投资特点。 新野的第二个理由是,走新野线路直,省钱。这个理由也很难打动投资人。为嘛呢,一是从地图上来看,铁路,公路建设,从来没有完全是直线的线路。拐弯是必然的。二是省钱问题,呵呵,钱是问题么,中国铁路建设总公司缺钱么?缺钱的话,刘志军能挣几百套房子?丁书苗能搞那么多回扣?张曙光能在美国有豪宅?扯远了。 关于投资问题,经济学上叫投资拉动。大投资大拉动,小投资小拉动,不投资就拉不动。高铁投资,永远是向大城市倾斜、向人口多的地方倾斜。 新野的第三个理由是,新野在丹江口建设中也出了力,也算库区。(国务院文件说在库区建设郑渝高铁,如果建在新野的话也还算是经过库区。) 这个话也有道理,上世纪七十年代挖水库,邓州新野等三个县数十万劳动力齐上阵,都付出了巨大牺牲。我作为亲历者,在6岁的时候就跟随父辈在库区生活了半年之久。(没办法啊,那时候全村所有劳动力都去挖水库了,我们小孩没人管,只有随着大人也到工地了)。关于那段历史,邓州作家周学良写了本书叫《三山作证》,写邓州为库区的巨大牺牲。死了多少人,淹了多少地,投了多少工。想起那段历史,很多邓州人都会掉眼泪。 如果说新野为库区做出了一分贡献,那邓州的贡献何止10分? 邓州市不是大胜就是小胜。 尽管很多人在热烈讨论,但不明白争论的焦点在哪。过去争论的是设在新野还是邓州,现在已经改成了是设在邓州东(高速口西),还是邓州东(高速口东)。 专家层最早抛出的是三个方案,一是邓州东、二是新野西、三是新野东。如果是新野东的话,那就和邓州彻底没有关系了。设在新野西的话,和邓州还有一点关系。因为前文说了。邓州面积大,新野西只有几公里的纵深,就进入邓州境内。 但是新野东和新野西两个方案都被否了。 11月2日至5日,中国铁路总公司组织专家在重庆对郑万铁路可研报告进行了评审。评审会上,专家提出,在二广高速西侧设邓州东站不是最佳方案。评审意见要求:补充研究二广高速公路东侧、邓州境内设站的线路方案。 据悉,补充研究方案与新野西襄阳南方案线路几乎相同,只是站点仍放在邓州(紧邻新野边界)。站点与新野城区的距离,从14公里缩短到6公里,与邓州城区的距离,从17公里增加到20公里。 看明白了没,现在讨论的是邓州东和邓州东的问题。只不过一个邓州东是在高速口的西边,离新野远一点。一个邓州东是在高速口的东边,离新野近一点。 邓州市争的是要建在高速口的西边,新野县争的是要建在高速口的东边。 无论是建在高速口的西边,还是东边,都在邓州境内,都是邓州胜了。建在西边是大胜,建在东边是小胜。当然,如果建在高速口的东侧,新野方面也不算输,大胜不可得,小胜而已。毕竟到新野县城只有6公里而已。但是,邓州方面只愿意大胜。 “邓大国”是中国的缩影。和新野比,邓州不可能输,邓州也输不起。诸位可知道邓州还有个俗称叫什么,叫“邓大国”。知道这个称呼的人真不多,只有老邓州人才明白其中的含义。 “邓大国”中包含了太多的内涵。当全国都在北京治白癜风那里好一点北京中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