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教育是河南省教育厅主管、河南省教育报刊社主办的教育类专业杂志,在业界非常有影响力,河南教育年第6期新刊与全国的读者见面了,在“思想者”栏目中,河南教育报刊社记者孙俭通过采访孟津双语学校校长马素芳,马校长和全国的教育同仁分享了她的治校之道、办学经验,记者以《做一个“在台下鼓掌的”的智慧型校长》为题目,全方位剖析校长的治校之道和学校的发展历程、办学特色,具体内容在本期刊杂志的28、29、30页。全文如下: 做一个“在台下鼓掌的”的智慧型校长 分享者:孟津县双语实验学校校长马素芳 采访人:本刊记者孙俭 孟津县双语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孟津双语学校)是一所双语教学特色民办公助学校,成立才十多年,已从最初挨门串户求生源的处境,一路逆袭,发展至现在的学生济济一堂。作为学校的第一责任人,校长马素芳从年任职以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引领学校发展,使学校成为当地教育的佼佼者。 面对全新挑战,下决心一定要把学校办起来 记者:您好,马校长!听说您是临危受命,年您从不愁生源的县直中学调到挨门串户求生源的民办寄宿学校,您是怎样调整心态的? 马素芳:孟津双语学校是年成立的,在起步阶段,生源很不稳定,学生中途转学的现象较多,这个问题对于一所新建学校来说是致命的。年暑假,县教育局派我到这里当校长。说实话,最初我是有顾虑的,但是领导说这对我是一个全方位的考验,既然在县二实小、县直中学能干好,也一定能把孟津双语学校办好。我是从一名普通物理教师逐渐成长起来的,从教师到班主任、教研组长、年级主任、教务主任、副校长、校长,一路走来,凭的就是一个人生信条:付出自有回报,要做就做最好!当时就想,无论如何也要把这所学校办起来。所以我们就从挨门串户去宣传学校招徕生源开始。 记者:那您是怎样引领学校逐步走上良性发展轨道的? 马素芳: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学校的办学愿景讲给老师们听。在第一次全体教职工会上,我提出了“成就学生未来,打造特色名校”的办学目标,提出了“面向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提升每一位学生,成就每一位学生”的办学理念,提出了“培养有中国灵魂和国际视野的现代人才”的培养目标。十几年过去了,讲愿景成了我们学校的传统,每学期开学第一件事就是校长、年级主任、学部主任分别讲新学期的规划,并且逐步延伸为“校长讲校”“中层讲管”“班主任讲班”“教师讲教”活动,这有效地统一了教师思想,使大家凝心聚力朝着一个目标努力。 当初,面对学生难管、家长不满、学生流失现象严重的现实,领导班子经过深入调研,决定以狠抓管理为突破口促进学校良性发展。年,学校提出实施规范管理年活动,建章立制,细化举措,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学校各项工作做到日检查、周反馈、月评比,就这样在点点滴滴中,学校逐步走上了规范有序的道路。年实施精细管理,提出“质量的真正意义在于上好每一节课”“管理的真正价值在于处理好每一个细节”,重细节、重过程、重落实,精益求精。年实施人文管理,提出“每一个人都很重要,每一个人都能发挥作用,每一个人都能带来变化”的管理理念,由外在的、强制性的制度管理走向内在的、自觉自愿的管理。经过3年的努力,学校逐步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接下来,我们又逐步实施了品位管理、科学管理,“五管并举”的管理体系全面提高了执行力,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学生也从最初的不足人发展到现在的多人,学校发展成了集初中、小学、幼儿园为一体的十二年一贯制学校。 校长就是不断为老师搭台子,坐在台下鼓掌的人 记者:刚才您提出学校里“每一个人都很重要”,怎么让教师感受到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发挥作用,每一个人都能带来变化”呢? 马素芳:为了让大家有一种共同的价值感,我们在“五管并举”的基础上,实施了简约管理。学校管理重心下移,建立了“校长——年级——班级”的简约化管理模式。校长分管三部(幼教部、小学部、初中部),三部下设年级办,年级是和中层部门平行的单位,实行单元岗位责任制。单元即学校,负责人即校长。单元负责人拥有更多的自主决策权,围绕学校的总体工作思路,结合本单元的实际情况,自主决定本单元的工作思路、计划、措施和评价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既是本单元的发展策划者,又是政策的具体落实者。这种管理模式使教师工作更具主动性,而且形成了各个单元之间相互学习、比帮赶超的良好局面。 记者:您提到的单元负责人相当于中层领导,那么针对普通教师,如何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呢? 马素芳:针对普通教师,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知人善任。决策者一定要放下身段,对教师主动关心,坦诚交心,才能赢得教师的真心。校长和班子成员一定要率先垂范,包级包班包学生,和全体教师一起全程跟班、出早操、深入课堂听课,和老师一起说课、评课、检查宿舍,体会教师的辛苦和付出,感受教师的快乐和成功。在教师生活和工作有冲突时,以解决生活问题为重;教师本人或家庭遇到难事时,班子成员亲自看望,为教师排忧解难。学校还成立教职工代表大会,让教师代表参与重大事项的决策,使教师心系学校发展,真心对待工作。 在教师使用上,尊重教师的特长和个性差异,力求“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尽可能为老师搭建平台展示自己。比如,李亚民老师特别喜欢面塑,学校专门在低年级段开设了《面塑》校本课程,由他来主持实施。几年下来,李老师已经成为这方面的名师了,洛阳电视台、教育时报等多家媒体对他进行了专访。王育普老师讲课风格和余映潮老师很像,我们专门请来余映潮老师,让他们同台献课,同课异构,这给了王老师很大的激励。今年3月7日,我们特别为音乐老师焦育辉在洛阳市举办了个人演唱会,邀请家长和学生观看,这在洛阳教育系统轰动一时。焦老师幸福地说:“没想到我的首个演唱会,竟然是学校给了我机会!” 每个人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每个人都有被欣赏、被肯定的需要。我们做这些就是让教师有一种认同感。校长就是不断地为老师搭台子,坐在台下鼓掌的人,我愿意看着我们的老师做最好的自己,在台下为他们鼓掌欢呼,为他们鼓劲加油。当学校里有一大批这样的老师时,一个正能量的文化场就形成了。 在唤醒上做文章,让学生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情” 记者:您在教师管理这方面善于挖掘人内在的动力,激发人的潜能。那么针对学生管理,您是否也有自己一套独特的经验呢? 马素芳:我认为要想教育好学生,点燃他们学习的激情是最重要的。我们从习惯培养、兴趣激发、文化自觉三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管理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 培养习惯的核心就是实施学生自制管理(主要包括学部自制、年级自制、班级自制、小组自制、个人自制五个层面)。我们通过主题班会、制定自制公约、讲自制故事、设自制监督岗、评选自制之星等途径,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良好习惯。 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多元发展,我们一共研发了学科类、音舞类、工艺美术类、体育类、益智类、信息类等六大类40余门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的学习中,文化课成绩优秀者可以再现另一种风采。“学困生”的爱好特长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建立了自信。这种精神状态延伸到平时课堂学习之中,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超越,提升了综合能力和生命质量。近年来,我们有不少孩子在小学毕业时就进入专业舞蹈学院、音乐学院深造,声乐班学生演出的节目在央视《大风车》栏目播出,学生编排的英语短剧多次荣获省市英语情景剧大赛一等奖。这也是校本课程建设的成果吧。 另外,学校还特别注重活动育人,就是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启迪学生的智慧,促使他们深入思考。学校每年都举办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英语节、读书节、感恩节等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让学生们在秀出才艺、收获自信。我们还精心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学雷锋、爱心助残、尊老敬老、缅怀先烈,参观军营、洛阳博物馆、洛阳科技馆、海洋馆、孟津气象馆、人文始祖龙马负图寺、汉光武帝陵,让学生体验家乡厚重的文化底蕴;组织学生到北京、上海、新西兰、美国等开展游学访问、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系列化实践活动提升了学生素养,激发了责任担当,培养了国际视野。 同时在班本文化建设方面,我校的几十个班级也各有特色。比如我校五(1)班的“文化寻根洛阳孟津”活动就开展得特别好,孩子们通过参观当地名人故居或历史遗迹,了解家乡文化,感受古都魅力,增强了文化自信。我们还设立了《开讲了》讲座活动,定期邀请家长根据自己的职业特长进行开讲座,身体力行地激励孩子们,让孩子们意识到要想成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就要自觉努力。 记者: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里,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作为校长,您是如何保持学习热情的? 马素芳:源于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吧。只有不断创新超越,才能在众多竞争中胜出。而创新的来源,就在于学习。十几年下来,我们团队也确实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理念,那就是智慧教育体系。白癜风治疗医院北京那个医院治疗白癜风较好
|